当前位置:234小说>玄幻奇幻>玄幻疗愈> 第四十二章:柏林诊室的琴音与质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二章:柏林诊室的琴音与质疑(1 / 2)

柏林的雪下得细密,儿童医院的诊室却暖得像春天。煊墨刚把松风琴放在窗边,琴身的铜丝就映着窗外的雪光,泛出淡淡的虹彩。几个金发孩子扒着门缝往里看,其中莉莉的眼睛最亮,她手里还攥着那幅菊花坡的画,画框边缘已经被摸得发亮,边角处甚至能看出反复折叠的折痕。

“抗议的医生代表十分钟后到。”安娜的声音带着紧张,她给孩子们分发用洋甘菊做的花环,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领头的是赫尔曼教授,神经科的权威,最反对‘非科学疗法’。”她悄悄指了指墙角的摄像机,镜头正对着松风琴,“本地电视台也来了,说要做‘中西医之争’的专题,刚才还在问能不能拍摄治疗全过程。”

炳坤正把《儿童中医启蒙绘本》分给孩子们,德文版的插画里,苏婉的绿襦裙旁多了株德国国花矢车菊,花瓣上的露珠用银粉勾勒,在灯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别担心,”她拍了拍安娜的手,指腹带着常年碾药留下的薄茧,“赵姐的宝宝刚在候诊室闹觉,小脸憋得通红,我给她闻了闻琴叶紫菀,现在已经靠在婴儿车里打小呼噜了——疗效就是最好的辩护,比任何数据都管用。”

话音刚落,诊室门被推开,赫尔曼教授带着三个穿白大褂的医生走进来,眉头拧得像打了死结。他瞥了眼松风琴,又看了看孩子们头上的花环,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滑到鼻尖,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煊先生,您是来开儿童派对的,还是来治病的?”他身后的年轻医生举起检测仪,屏幕上跳动着绿色的波形,“我们准备了十组对照数据,从皮质醇水平到脑电波频率,证明所谓‘音药疗法’不过是安慰剂效应。”

煊墨没接话,只是侧身示意老李。老李深吸一口气,指尖落在松风琴的琴弦上,清越的“安神调”缓缓流淌而出。琴音刚起,候诊室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之前哭闹不止的几个孩子突然安静下来,其中一个自闭症男孩竟跟着琴音轻轻摇晃身体,手指在空气中划出弹琴的动作,嘴角还沾着没擦干净的牛奶渍。赫尔曼教授的眉头皱得更紧,却不由自主地朝门口望去,脚步下意识地往前挪了半步。

“第一组实验,针对焦虑性失眠。”煊墨让莉莉和另一个德国女孩坐在琴前的蒲团上,手里分别捧着小陶罐,一个装着终南山的远志,一个盛着柏林郊外采的洋甘菊,“李师傅会先弹原版‘松风调’,再弹加入本地矢车菊气息的变调,我们用仪器同步监测她们的脑电波和呼吸频率。”

监测数据很快在屏幕上展开,当老李按煊墨的嘱咐,在琴音里融入矢车菊的气息(提前用特殊装置将花瓣的挥发油导入琴箱)时,两个孩子的α波振幅比单纯弹松风调时高了20%,呼吸频率也从每分钟22次降到16次,像被春风拂过的湖面。赫尔曼教授的助手推了推眼镜,低声惊呼:“这不可能……洋甘菊的挥发油成分是薁类化合物,怎么会和东方古琴的泛音产生共振?”

“因为草木有灵,不分国界。”煊墨翻开那卷“海外传医记”拓片,竹简在灯光下泛着青光,指着其中一段朱砂批注,“六百年前,苏婉在南洋用当地的肉豆蔻配合‘安神调’变奏,治好过疟疾患儿,她在医案里写‘异土草木亦有灵,寻其气脉即可通’。原理和今天一样——找到本地草药与琴音的共振频率,就像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旋律交流。”他看向赫尔曼,目光平静如水,“教授,您反对的是‘不科学’,还是‘不熟悉’?”

赫尔曼没说话,只是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手指在白大褂口袋里攥成了拳。突然,他猛地指向婴儿车:“那个婴儿呢?她不会说话,无法表达主观感受,怎么证明有效?”话音刚落,赵姐的宝宝突然从婴儿车里坐起来,小手扒着车沿,朝松风琴的方向伸出胳膊,嘴里发出“咿呀”的声音,像是在要求抱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