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其他类型>布衣锦绣> 第五十九章 令出暗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九章 令出暗涌(1 / 2)

元启十四年八月初十,南京染坊的桂花也开了,细碎的金瓣落在“桂香烟霞”的样布上,像给暖红缀了层星。阿竹坐在染缸边,手里的银锁被摩挲得发亮,“令”字凹槽里还嵌着点玄武湖的泥——自那日画舫相见后,黑衣人们便守在染坊外,口口声声叫他“少令”,倒让他越发坐立难安。

沈砚靠在廊下翻沈墨的旧账,右肩的伤在连日操劳里隐隐作痛,却仍精准地用红笔圈出“元启六年,暗线名册藏于紫金山石窟”一行字。苏微端来的薄荷茶在案上冒着热气,茶梗竖着浮起,像根未发的令箭。

“三爷爷,他们说要带我去紫金山。”阿竹的声音发颤,指尖绞着染缸边的蓝布,“说爹当年的暗线名册在那儿,只有我能取。”

沈砚抬眼,看见少年颈间的银锁随着动作轻晃,忽然想起元启七年沈墨在牢里说的“阿竹这孩子,命里带锋,却也带暖”。当年不懂这话的深意,如今看着黑衣人们眼中的敬畏与期待,才明白沈墨早料到儿子会接过这副担子,只是这担子太重,怕压垮了少年的肩。

“去可以,但得听我的。”沈砚将账册推到他面前,红笔圈住的“石窟”二字旁,有行极小的批注:“需‘雨过天青’为引,方见石门”,字迹是沈墨的,却比别处更用力,像在提醒什么,“你爹留了话,取名册得用‘雨过天青’的染样,这方子只有你和我能调。”

阿竹的眼睛亮了亮。他知道三爷爷是想亲自去,心里的慌像被染液中和过的靛蓝,慢慢沉了底。“我听三爷爷的。”少年抓起染缸边的竹杆,“咱们现在就调‘雨过天青’?”

苏微却按住他的手,目光落在账册的夹层里——那里露出半张纸条,是昨夜整理时发现的,上面用朱砂写着“石窟有诈,靖安布饵”,笔迹潦草,像沈墨仓促间所书。“这纸条……”她的声音发哑,“你爹是不是早就知道会有今日?”

沈砚的指尖抚过朱砂字,忽然想起画舫上靖安看见银锁时的震惊。那不是装的,是真的意外——看来靖安知道“少令”的身份,却不知道取名册的关键在“雨过天青”,更不知道沈墨在石窟里设了另一重关。

“他是怕咱们莽撞。”沈砚将纸条折好塞进阿竹怀里,“这才是你爹真正的后手。”

紫金山下

黑衣人的头领姓赵,是个面膛黝黑的汉子,腰间别着块“墨”字令牌。他见沈砚亲自来,眼里闪过一丝不悦,却碍于“少令”的面子没敢多言,只引着众人往密林深处走:“令主当年说,石窟入口在老松树下,需少令的血滴在石台上,方能开启。”

阿竹的脚步顿了顿。沈墨的账册里从没提过“血启石门”,这与三爷爷说的“雨过天青为引”根本对不上。他摸了摸怀里的朱砂纸条,指尖的汗洇透了纸背。

“赵头领,我爹说过,染布讲究‘水融色,而非血融色’。”阿竹忽然开口,声音比往日稳了些,“开启石门该用染样才对,怎么会要血?”

赵头领的脸色变了变,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的刀:“少令年纪小,怕是记错了令主的话。”他的目光扫过沈砚,带着明显的敌意,“沈大人虽是令主的弟弟,终究是外人,这等机密事,还是别插手为好。”

沈砚笑了笑,右肩的旧伤在林间的潮气里泛着酸,却仍站得笔直:“我是不是外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沈墨若要儿子流血,当年何必费尽心机护他周全?”他忽然提高声音,“赵头领敢不敢让我看看你的令牌?”

赵头领的手猛地收紧,令牌在袖中硌得生疼。沈砚这一问,倒让他想起三年前接令时,老令主说的“将来若有人质疑令牌,让他看背面的兰草纹,左三右四,是为真”。

就在他犹豫的瞬间,密林里忽然射出数支冷箭,赵头领应声倒地,胸口插着的箭羽上,绑着块“烟霞色”的碎布——是靖安的记号。

“果然有诈。”沈砚将阿竹护在身后,刀光在林间划出冷弧,“这赵头领是靖安的人,真正的暗线怕是早被他换了。”

阿竹看着倒地的赵头领,忽然想起画舫上黑衣人的跪拜——那些人眼里的敬畏是真的,可这赵头领的敌意也是真的。难道沈墨的暗线里,早就混进了靖安的人?

南京·靖王府旧宅

靖安坐在密室里,手里把玩着那枚“墨”字令牌——是从赵头领身上取来的。小李子跪在地上,声音发颤:“世子,沈砚果然识破了机关,咱们的人折损了大半。”

靖安将令牌扔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响:“沈砚那只老狐狸,早就防着这手。”他忽然笑了,“但他没想到,沈墨的暗线里,还有我娘的人。”

小李子猛地抬头:“世子是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