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一抵达中京,便先给渤海国吃了颗定心丸,表示此番出兵,只为了征讨不臣。
渤海僭越称帝,自称圣人,自立年号,此乃大不敬之罪,征讨渤海,非为覆没其国,乃拨乱反正之举。
监国玮荣十分开心,以为陈从进是真的这么想的,于是连忙对使者表示,从今以后,渤海国皆用大唐之年号,对内罢称陛下,圣人等僭越之名号。
杨建很满意,又提了好几个要求,比如,需要在渤海朝堂上,设立一个监察使,以防止渤海再出现违制行为。
同时,为了更正渤海国的错误,先前的降军进行全部整编,像什么南司,北司,左右神策军等,全部废除,取而代之的是陈从进为渤海新设的旗卫。
陈从进以八个颜色,设立十六旗卫,以最先投降自己的六卫,为上旗。
当然,这么整编和后来的八旗还是有区别的,只是形似神不似,没有什么包衣制度,也没什么旗饷之类的。
这只是陈从进为了改变渤海军制而做出的决定,目的是打散原有的军将关系网。
同时,陈从进要求在渤海国中京驻军,当然,渤海王人在哪,驻军就在哪,毕竟渤海国是五京制,这个空子得提前堵住。
城下之盟,这些条件虽然不太舒服,但是玮荣却是心头松了一口气,不怕条件苛刻,苛刻说明陈从进真的没想覆灭渤海社稷。
因此,这些条件,玮荣全部答应,一点折扣都没有打,坚决执行。
谈完这些后,杨建才提出对陈从进而言至关重要的条件,也就是以渤海国的钱粮,用以补充幽州的征战需求。
纯靠种田,实在是太慢了,种田两年半,大规模出征半年,就把存的钱粮花了一大半,这还得算上从河东勒索了点钱粮,不然的话,花的就更多了。
杨建作为读书人,觉得直接索要钱粮,有失上国气度。
于是,隐晦的开口表示道,大军出征,所耗颇多云云。
闻弦而知雅意,玮荣当即知道,陈从进是要钱粮了,但这具体的数额,使者杨建却不说,反而要让他们去猜,这就有些烦人了。
内相乞元象和玮荣相谈后,认为杨建第一次出使的时候,所提钱粮,就是陈从进想要的。
于是,乞元象私下求见杨建,言渤海欲献武清郡王,价值二十万贯的钱与绢帛,粮食五十万石以供军需。
杨建直言,这笔钱粮,若是未出兵时,尚不可接受,更何况如今出兵数万众,战马损耗甚大,耗时四月之久。
总之,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这点钱粮,远远不够。
乞元象为了替渤海国少付些钱粮,和杨建彻夜相谈,诉苦,卖惨,绵里藏针,什么进献钱粮过多,会引发国内动荡,总之什么法子都使了。
最后,杨建退了一步,渤海国献价值五十万贯的钱,绢帛,粮谷稻米一百五十万石。
同时,在接下来的每年,需要进献幽州每年十万贯钱帛,三十万石粮,以供军需,作为交换,幽州将会全力庇护渤海国的安危。
(渤海国剧情结束,准备步入中原争霸赛了,各位牙军切勿聒噪,打下天下,人人封侯拜相,顺便再求个为爱发电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