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上,人来人往,叫卖声络绎不绝。
商贸繁荣,百姓们脸上洋溢着蓬勃向上的幸福笑容。
蓝绫身处其中,不禁有些恍惚。
想起刚来那会儿,百业凋零,物资匮乏,大街小巷的百姓,两眼无神,晦暗灰白,犹如行尸走肉一般。
哪像现在……
眼前的繁华,虽不及现代社会,却隐隐浮现国民时期十里洋场,繁花似锦,名流云集,商贾辐辏的景象。
不同的是,民国时期的繁华浮于表面,上层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底层百姓依旧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而这里的繁华,是由上至下,由表及里的,底层百姓都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盛世红利。
蓝绫走进一家百货店,店里粮油米面,瓜果蔬菜,盐糖酱醋,应有尽有,价格低廉,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
民以食为天。
若是连百姓最基础的温饱都解决不了,那还算什么盛世?
百货店出来,蓝绫又转道去了附近的一家学堂。
还没走近,内功深厚,耳力过人的她,就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
教育是国之大计。
蓝绫自然无比重视。
尽管立国之初,财政很困难,但她还是拨出一部分财政预算,投入国民的教育之中。
经过这些年源源不断投入,大虞的各类学科,各类年龄段的学校,早已遍地开花,男男女女都能享受到。
兜兜转转逛了一圈,蓝绫回到了皇宫,正要进寝殿休息一下。
忽听外头来报,卢芳在御书房等候多时,问蓝绫什么时候有空接见。
蓝绫闻言,困意瞬间一扫而空,忙来到御书房。
“陛下,您回来了。”
见蓝绫出来,卢芳忙着行礼。
蓝绫摆手道:“不必多礼,坐吧!”
君臣面对面坐了下来,卢芳拿着册子,汇报灾民的入籍收编工作。
“陛下,这段时间已经陆陆续续抵达了三波灾民,微臣依着您的吩咐,用大米与红薯混煮,做成粥给他们喝,之后又安排专门负责登记造册,完成一系列入籍流程,就等着送去天竺修水利了。”
蓝绫点了点头:“嗯,干得不错,送去之前,记得告诉他们,朕准备分给他们的土地,就在恒河与印度河流域边上,这些水利工程他们给自己的修的,要是消极怠工、偷懒糊弄,将来没水浇地,哭都来不及。”
卢芳笑着应承道:“是,灾民世世代代在地里刨食,对于土地爱得深沉,这种关乎农业的工程,他们不敢不尽心。”
蓝绫道:“要论种田技术水平,没有哪个民族能比得上华夏,好不容易逮着这次机会,自然要多多引入,让人加大宣传力度,额外追加奖励,要是能把大明最勤劳的农民都挖来,朕重重有赏。”
卢芳正色道:“是,臣遵旨!”
蓝绫悠悠望着窗外,叹道:“天道无常,最勤劳的人民,到头来却吃了最多的苦,封建社会人吃人,大明上层那些尸位素餐的玩意,又有谁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