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书道:“妥当了,等到卢大人(卢芳)办好入籍,微臣立刻让人将灾民安排去天竺恒河与印度河修建水利,争取灌溉更多的良田。”
天竺虽说与华夏一样,都拥有着极好的种田条件,但世间万物,利弊同存,地理也是如此。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地理。
哪怕是阿美莉卡这种被很多人认为是天选之地的也一样。
亚洲这块地方能够养活世界绝大部分的人口,皆因青藏高原隆起,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打破副高能量闭合圈,形成的季风气候。
然,季风气候并非单一构成的,副热带高压带来热量,从赤道吹来的信风带来水汽,才有雨热同期的显著特点。
这就好像川省的麻辣,花椒太多,辣椒太少,吃到嘴里麻味太重。
反过来,辣椒太多,花椒太大,则过于辛辣。
只有花椒与辣椒形成合适的配比,才能做出正宗的川味麻辣。
同样的道理,季风气候也需要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在一定的能量范围内,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的种植潜力。
若是一个地区副高太弱,信风太强,水汽太多,则容易出现暴雨洪灾。
反过来,要是副高太强,信风太弱,水汽严重缺乏,就会导致该地区大面积的干旱。
古代封建社会,每隔几年就出现的洪灾或者旱灾,就因为季风气候不够稳定,风调雨顺没几年就闹腾。
由于信风是是从赤道吹来的,越往北越弱。
所以,华夏的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和少部分热带季风,北方地区是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还好一些,没那么极端。
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东南亚和南亚,才是真的离谱。
尤其是南亚天竺,是季风的头一个登陆点,气候非常极端,要么暴雨不断,要么热得发黑。
天竺东北的乞拉朋齐,年降雨量高达两万毫米,是华夏首都四十几年的降雨量,被誉为世界雨极。
同样的,每年的四五月,雨季来临前,天竺则热得爆炸,天天四十多度的高温,有时候还会蹿上五十多度。
华夏的四大火炉在这样极端高温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热带季风的不稳定,让天竺的降水量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暴雨成灾,要么干旱的连一滴雨都看不到。
因此,天竺比华夏更需要大量的水利工程,来扭转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正好大明的灾民来到大虞,这么多人需要安置,但也不能吃白食。
以工代赈,两难自解。
就安排他们去天竺兴修水利,等水利工程建好了,再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
身为皇帝,没必要什么都亲力亲为,只要身边有能臣,吩咐好了,让他们照着去执行也就是了。
宋玉玲和宋玉书领命下去。
蓝绫见天气正好,就罩上面纱,走出皇宫,来到媓都街上逛一逛。
几年时间眨眼而过,如今的媓都,早已不似当年那般贫穷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