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都市言情>十八年,从田埂走向人海> 前叙:竹床夏夜:稻穗弯下的哲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前叙:竹床夏夜:稻穗弯下的哲学(1 / 2)

六岁那年夏季蝉鸣把日头咬碎在西山坳时,院坝的竹床已被井水浇得沁凉。我跪坐在床沿,竹篾条硌着膝盖,混着水腥气的凉意从裤管往上爬。爷爷的旱烟袋在暮色里一明一灭,烟圈裹着蚊蝇的嗡鸣,飘向缀满星子的天幕。他忽然用烟杆戳了戳我鼓胀的指腹——正午插秧时,泥水里的指缝被泡得泛着青白褶皱,活像老井壁上的苔痕。

“稻穗熟了会弯腰,你猜为啥?”

烟袋锅磕在青石板上,溅出细碎的烟灰,像被风吹散的稻壳。那时我还不知道,田埂给我的人生启蒙,早在这夏夜的烟圈里,悄悄发了芽。

烟袋锅的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转瞬熄灭。爷爷忽然弯腰,粗布裤管扫过竹床下的草席,带起一缕稻香。他拨开院角那丛“早稻”,青黄的穗子沉甸甸垂着,竟压得稻秆弯成月牙。

“你摸。”他把我的手按在稻穗上,糙粝的颖壳蹭过掌心,籽粒饱满得要撑破包膜——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成熟”会带着疼痛的重量。“穗子越沉,腰弯得越狠。可你看它根下的泥,扎得比谁都深。”

爷爷忽又直起腰,往稻田深处指了指:“看见那丛直愣愣的穗子没?”暮色里,几株稗草鹤立鸡群,空瘪的穗子翘得老高。他拽过我的手腕,将稻与稗并排在掌心:

“稻穗低头装的是籽粒,稗草仰头撑的是空壳。人活一世,别学稗草——看着风光,风一吹就倒。”

回院坝时,我鬼使神差折了支稻穗,叶片边缘割得指尖发痒。怕爷爷嗔怪“糟蹋粮食”,便把它夹进算术本里——稻芒戳破纸页,在“九九乘法表”上印出细碎的黄。

多年后,当我在都市出租屋被房东催租、被同事嘲讽“乡巴佬”时,翻出这本旧书:干枯的稻穗仍保持着弯腰的弧度,褶皱里还嵌着当年的泥。原来有些重量,真能在时光里焊成图腾。

我望着稗草在晚风中摇晃,突然觉得它和县城里那些爱讥笑乡音的同学有点像:虚浮的骄傲里,藏着空空的恐慌。

我盯着稻秆与泥土的夹角,暮色里,那弧度像爷爷给旱烟袋添草的姿势,又像老井辘轳绳垂下的弧度。井台边的水桶还泡在阴影里,白天汲水时,辘轳绳勒得掌心生疼,可正因为绳痕嵌进肉里,井水里才盛着整片星空的倒影。

“人总以为弯腰是低头,可稻穗弯腰时,是把力气往根里使。”爷爷的烟袋锅又亮起来,烟圈漫过他眼角的皱纹,那些皱纹里藏着二十年前旱灾时,他跪守三天三夜的老井裂痕。“就像你插秧时弯着腰,指缝里的泥,往后会变成骨子里的劲。”

蛙鸣突然从水田里炸开来,惊得萤火虫慌不择路,有只擦过我发梢,幽蓝的光落进井水里,碎成星子。那时我还不懂,这夏夜的稻穗、烟圈和萤火,早把“低头不是妥协,是让抬头更有分量”的密码,刻进了指缝的褶皱里——而算术本里那支稻穗,后来成了我在人海里对抗虚无的锚。

烟袋锅在青石板上磕出最后一声脆响,爷爷忽然指着田埂尽头的竹篱笆:“看见没?去年插的野稗子,今年窜得比稻子还高。”夜风掠过,那丛稗草的空穗子哗啦啦响,像县城百货大楼里旋转门的噪音——尖锐,却没半分实底。

“可它结不出粮。”爷爷把烟杆插进裤腰带,弯腰时后腰露出块月牙形的疤,“大饥荒那年,我爹错把稗子当稻种,秋后打下的粮蒸不成饭,全是灰。”他的拇指摩挲着我藏稻穗的算术本封面,布面烫金的“优秀学生”字样早被磨得发白,“人跟稻子一样,风光不顶饿,肚里有货才经得起重。”

这时阿青婶的唤声从代销店飘来:“守拙伯,你家林野把稻穗夹书里啦!”我心里咯噔一跳,算术本却被爷爷抽走了。他翻开夹着稻穗的那页,九九乘法表上的稻芒戳出的破洞,正对着“六八四十八”——那是今天插秧时,我算错的株距。

“藏得挺好。”爷爷忽然笑了,皱纹里漏出颗萤火虫的光,“当年我偷藏你奶奶的红头绳,也夹在《稼穑经》里。”他把稻穗重新夹回原处,却在纸页空白处用旱烟杆划了道弯线,“等它干透了,穗子会比活着时弯得更狠——就像人老了才懂,低头不是认怂,是给心压舱。”

蛙鸣突然密起来,像谁在水田里撒了把豆子。我跟着爷爷往屋里走,瞥见算术本被搁在窗台上,月光透过稻芒的缝隙,在“优秀学生”的残字上投下细碎的影,像极了插秧时,泥水里晃动的星光。

(多年后在人才市场,当HR指着我简历上的“乡村支教经历”挑眉时,我下意识摸向西装内袋——那里没装稻穗,却装着张褪色的算术本内页。纸页上爷爷划的弯线早已沁成褐色,像道刻进生命里的田埂,而那些被稻芒戳破的洞,正漏进城市楼群间罕见的星光。)

爷爷用旱烟杆挑起那支被夹扁的稻穗,穗子在月光下簌簌颤动,像串没穿稳的算珠。他突然把烟袋往窗台上一磕:“数清这穗有多少粒,就教你咋算插秧株距。”

稻粒沾着白日的暑气,在我掌心滚成金褐色的河。刚开始数到三十就乱了,有粒稻子蹦进窗缝,惊飞了躲在那里的蟋蟀。爷爷却不恼,用烟杆在青石板上划出横道:“你看,一穗分十枝,每枝二十粒,这不就是‘十乘二十’?”他的烟杆尖跟着稻穗的脉络移动,旱烟灰簌簌落在“十”字的横画上,像给算术题盖了枚乡土的印章。

“大饥荒那年,你太爷爷藏了半袋稻种,每晚就着油灯数。”爷爷的指腹碾过一粒空瘪的稻壳,“数到第一千粒时,他说‘人活着得像稻穗,心里得有本明白账’。”这时阿青婶的脚步声从篱笆外传来,爷爷突然把稻穗塞进我掌心:“快数,数清了就知道,‘粒粒皆辛苦’不是书上的字,是汗珠子砸在泥里的响。”

蛙鸣突然停了,只有我的心跳和稻粒摩擦的沙沙声。当数到第二百四十五粒时,有粒稻子卡在算术本的破洞里——正是“六八四十八”的“八”字缺口。爷爷忽然笑了,用烟杆在破洞周围画圈:“你看,这洞像不像老井的口?数稻粒就像汲井水,看着慢,可井绳每拉一次,都在往深处走。”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