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穿越历史>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68章 朕既不杀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萧何自污、张良归隐之故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8章 朕既不杀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萧何自污、张良归隐之故事(1 / 2)

却说李翊自提出伐吴事宜以来,朝堂上分作两派。

以张郃、徐晃等中高层军官为首,以及关兴、张苞、赵广等新兴将领等人,纷纷主张灭吴。

因为他们想要更进一步,往上爬。

而以荀谌、羊衜为首的既得利益者,旧贵族势力,却担心灭吴之战过后。

会有大量的新人凭借军功升上来,以此来抢夺他们的利益蛋糕。

搞不好他们这些老登,还得给新人让路。

所以朝中许多保守派,纷纷以国家初定,不宜大动干戈等理由反对伐吴。

在李翊送走张郃、徐晃等武将后不久,府门还未闭。

管事便又匆匆来报:

“相爷,杜畿、荀谌、刘琰三位大臣求见!”

李翊眉梢微挑,唇角浮现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哦?来得倒是快。”

他整了整衣冠,吩咐道:

“请他们三位入内,备茶。”

不多时,杜畿、荀谌、刘琰三人联袂而至。

面上皆挂着和煦的笑意,拱手行礼:

“深夜叨扰,还望相爷见谅。”

李翊起身相迎,笑容温润:

“诸公何出此言?快快请坐。”

众人落座,侍女奉上清茶,茶香袅袅,氤氲在厅堂之间。

刘琰轻抿一口茶,率先开口:

“相爷,今日朝堂之上,伐吴之议纷争不休。”

“不知相爷对此怎么看?”

李翊微微一笑,手指轻叩茶盏:

“此事关系重大,陛下自有圣断。”

“我等臣子,只需尽忠职守便是。”

杜畿目光微闪,缓缓道:

“相爷高风亮节,令人钦佩。”

“只是……”

他略作停顿,“如今国家初定,百废待兴。”

“陛下登基以来,轻徭薄赋,百姓稍得喘息。”

“若此时兴兵伐吴,恐非良机啊。”

虽然朝中不少大臣反对伐吴,是害怕新人顶上来,抢夺他们的权益。

但也确实有人,单纯出于国家稳定的考量反对此时伐吴。

比如杜畿,他为证有道,一世清名。

他虽然投靠刘备的时间不如简雍、麋竺这些大元老时间长。

但他在地方的政绩十分突出,因为他喜欢不时巡视下属各县。

只要发现有孝子、贞妇、顺孙,就下令免除他们的徭役。

鼓励他们好好劳动,好好生活。

在农业生产方面,杜畿更是督促百姓,努力耕织,多养牛马。

就连养鸡养猪养狗这些小事,杜畿都非常关心,定有章程。

在杜畿的努力下,京畿地区的经济很快就搞上去了。

百姓们辛勤务农,丰衣足食,官府也积蓄了大量的粮草。

在解决了吃饭问题后,杜畿又开始提倡教育。

不仅鼓励开设学校,还亲自担任教授,传授儒家经典。

这便与李翊主张的大兴教育的政策相合。

靠着杰出的政绩,积极迎合朝廷的政策,以及摆正那高度政治正确的端正态度。

没几年,杜畿便被提拔为了京兆尹。

相当于是首都市长。

什么地位自不必多说。

杜畿在朝中的话语权还是比较重的。

如今找上门来,即使是身为内阁首相的李翊也不好怠慢。

刘琰在侧,出声附和杜畿道:

“正是!相爷此前所推‘举孝廉必取三名寒门’之政。已令地方大族颇有微词。”

“若再兴战事,地方豪强必生怨怼,恐生变乱。”

李翊神色不变,只是轻轻一叹:

“诸公所言,倒也不无道理。”

杜畿见李翊似有松动,趁势进言:

“相爷明鉴。”

“如今朝廷正在重整货币,兴建学校。”

“若再劳师远征,国库恐难支撑。”

“一旦战事拖延,内忧外患,则社稷危矣!”

李翊沉吟片刻,缓缓点头:

“杜公深谋远虑,李某受教了。”

荀谌见李翊态度转和,心中一喜,继续道:

“相爷乃国之柱石,一言九鼎。”

“若能劝谏陛下暂缓伐吴,实乃社稷之福。”

刘琰亦连忙出声附和:

“正是正是!相爷威望素著,只需稍加安抚,诸将必不敢违逆。”

李翊端起茶盏,浅饮一口,似在思索。

良久,他展颜一笑:

“诸公拳拳为国之心,李某深感钦佩。”

“既然如此,待明日面圣,我必慎重进言。”

“劝陛下以社稷为重,暂缓伐吴之事。”

杜畿等人闻言大喜,纷纷起身拱手:

“相爷深明大义,实乃朝廷之幸!”

李翊亦起身还礼:

“诸公客气了,为国分忧,乃臣子本分。”

待送走杜畿一行,李翊负手立于庭中,望着渐沉的夜色,眸中深邃难测。

甄宓不知何时已站在他身后,轻声道:

“夫君方才所言,可是真心?”

李翊微微一笑:

“夫人以为呢?”

甄宓摇头:

“夫君素来主张伐吴,岂会因杜畿等人一番话而改变心意?”

李翊低笑一声:

“知我者,夫人也。”

他转身望向皇宫方向,缓缓道:

“反对伐吴所虑者,无非是怕伐吴之后,新贵崛起,动摇他们的权位。”

“他们今日前来,既是试探,也是拉拢。”

“拉拢”二字说的巧妙。

事实上,朝中许多大臣的确不理解为什么李翊会支持伐吴。

毕竟李翊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了。

一旦伐吴,李翊是绝不可能参与这场战事的。

那么到时候有着灭吴之功的新人上位,肯定也会威胁到李翊在朝中的威望与话语权。

不说直接平替李翊。

但至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李翊将众人压得死死的,没几个人敢出声辩驳。

几乎就是李翊与刘备的二人转,李翊提议,刘备拍板。

朝臣完全是气氛组。

但伐吴之事一旦成功,现有的权力结构肯定会被打破。

按理来说,李翊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是最应该维护现有局面的。

伐吴之事,对李家来说,肯定没多大益处。

反倒有害处,就是容易得罪希望保持现有格局的保守派。

同时,将来新贵们升上来,也不会在让李氏在朝中搞一言堂了。

但李翊就是这一个怪人。

作为齐汉的顶级门阀,将来极有可能成为全国最大的世家。

他却在采取打压世家的一系列措施,政策。

这不是怪人,谁是怪人?

甄宓眸光微闪:

“那夫君方才……”

李翊淡淡道:

“伐吴之事,势在必行。”

“但若过早暴露意图,反会激起朝中保守派的全力阻挠。”

“不如先示弱,让他们放松警惕。”

甄宓会意,轻声道:

“夫君莫非是想……”

李翊颔首,目光幽深:

“明日朝堂之上,自有分晓。”

言罢,又转身对甄宓笑道:

“趁着还未到就寝时分,夫人不如为为夫抚琴一曲?”

甄宓眸光流转,抿唇轻笑:

“夫君今日见了这许多人,当真忙完了?”

李翊负手而立,神色悠然:

“该见的人都见了,该说的话也说了,想必不会再有人来打扰。”

甄宓摇了摇头,轻声道,“未必。”

话音未落,管事已匆匆赶来:

“相爷,关将军、张将军、赵将军联袂来访!”

甄宓“扑哧”一笑,眼波盈盈地望向李翊。

李翊摇头苦笑,摊手道:

“夫人这嘴,怕是开过光。”

言罢整了整衣冠,“请三位将军前厅相见。”

关羽、张飞、赵云三人皆着常服而来。

他们作为开国元勋,已是位极人臣,却仍对李翊十分恭敬。

一见面,三人齐齐拱手:

“见过先生。”

李翊连忙还礼:

“三位将军深夜造访,李某不胜荣幸,快请入座。”

张飞性子最急,刚坐下便拍案道:

“先生!今日朝堂之上,可气煞俺老张了!”

“伐吴这等好事,竟被那帮酸儒搅和!”

关羽捋须颔首,沉声道:

“东吴割据已久,已历三世。”

“若再继续拖延,恐成尾大不掉之势。”

赵云也沉吟道:

“先生白日提议时,我等未立即表态,实因看出陛下似有犹豫……”

李翊执壶为三人斟茶,笑而不语。

张飞急道:

“先生就别卖关子了!您究竟是何主张?”

李翊将茶盏轻轻推至三人面前:

“三位将军先说说,尔等是何主张?”

“这还用问?”

张飞虎目圆睁,大声道:

“自然是打!当年吴狗背盟偷袭,害得江陵差点丢了。”

“此仇不共戴天!”

关羽丹凤眼微眯,“某亦主战。”

赵云轻叹:

“云虽不忍再见兵戈,然天下分裂愈久,黎民受苦愈深。”

“若使东吴继续割据,只会使得江淮百姓,更受战乱之苦。”

“长痛不如短痛,还是早早统一为善。”

李翊眼中精光一闪:

“三位可都想清楚了?当真主战?”

三人同时起身,抱拳铿锵道:

“愿随先生共襄大业!”

关张赵三人,倒没有那么多心思。

都盼着天下能够早日一统。

当然,如果真要伐吴。

他们的儿子肯定也是要上战场的。

到时候灭吴之功,他们的家族自有其份。

“好,既然诸位都有此意。”

“那么此事便不难办了。”

众人面面相觑,旋即问道:

“先生已有主意了?”

“有了,有你们在便有了主意。”

李翊微微一笑。

……

未央宫内,刘备独坐宣室,对烛批阅奏章至三更。

忽闻宦侍轻叩殿门,禀报道:

“陛下,李相爷、关将军、张将军、赵将军宫外求见。”

刘备手中笔毫微顿,眉头轻蹙:

“哦?四人齐至,倒是稀罕。”

他搁下笔,揉了揉酸涩的双眼,“宣。”

不多时,殿门开处,李翊当先而入。

身后关羽、张飞、赵云鱼贯跟随。

四人皆着朝服,腰间玉带在宫灯下泛着温润光泽。

“臣等参见陛下。”

李翊率先行礼,声音清朗如玉石相击。

刘备抬手虚扶:

“……诸卿平身。”

“你等深夜入宫,可有要事?”

关羽、张飞、赵云三人齐齐把目光落在李翊身上。

显然是希望他来开口。

李翊却先不着急言明来意,反而抚须笑道:

“臣近日听闻一趣事,特来与陛下分享。”

“哦?什么趣事?”

刘备眉头微皱,暗想四人都是朝中位高权重,话语权极大之辈。

深夜造访,又岂是只为见一段子而来?

于是,刘备竖起耳朵,仔细听李翊说的这件趣事。

“……近日说是有位老农养了三头耕牛,春耕时节却只用两头,留一头栓在树下。”

“邻人问其故,老农道:‘待那两头老牛力竭,这头壮牛正好接替。’”

“结果秋收时,那壮牛因久不耕作,竟连犁都拉不动了。”

殿内一时寂静。

刘备初时含笑听着,忽而神色微动,目光在四人面上逡巡:

“诸卿此来,是为伐吴之事罢?”

关羽丹凤眼微睁,抱拳道:

“陛下明鉴。”

“东吴背信,袭取荆州,此仇不共戴天。”

“今我军休养数载,兵精粮足,正当一鼓作气。”

“早早统一江南之地。”

刘备摸着下颔胡须,手指轻叩案几。

“关于伐吴之事,朝中反对之声极多。”

他环视众人,“若你四人联袂而来,朝堂上那些书生之见,倒也不足为虑。”

“故而尔等夤夜入宫,是想要朕的态度罢?”

以李关张赵四人在朝中的威望,如果真要施压,那朝臣们肯定是反对不了的。

但最终拍板决定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伐吴之事能不能敲定,最终还是须要刘备的首肯。

齐汉灭吴,跟历史上的西晋灭吴最大的不同就是。

皇帝本人的态度不同。

司马炎是非常渴望灭吴的。

而刘备则对灭吴一事兴致不高。

原因也很简单,

司马炎新君登基,天天受贾充等前朝老臣的气。

希望通过灭吴来树立威信,提高自己的威望。

而刘备作为开国之君,声望早已到达顶点。

他倒是压得住朝中那帮开国老臣,但以阿斗宅心仁厚的性格。

很难玩得过这帮老油条。

何况灭吴之后,又会滋生出大量的新贵。

这些都是刘备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

今日四名重臣深夜齐来,刘备心底里其实多少已经猜到了。

见刘备迟迟不语,张飞终于按捺不住,豹眼圆睁,大声道:

“兄长!当年您怒鞭督邮时何等豪气?”

“如今当了皇帝,反倒畏首畏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