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穿越历史>明末隐龙> 税册风波丁税黑账 图册里的血色批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税册风波丁税黑账 图册里的血色批注(1 / 2)

重庆府衙后堂的雕花窗棂正对着滔滔长江,陈墨握着狼毫的手悬在改良鱼鳞图册上方,笔尖即将落下时却在"苏府靛青田"区块顿出个墨点。窗外飘来的江风卷着南岸窑厂的烟火气,混着案头艾草香,熏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自去年冬月接手川东清丈以来,这本地图册已被他用朱砂改得面目全非,青黄红三色田块间,"顶名户数""隐田比例"等小楷如蚊蚋聚集,每一笔都蘸着他走访三十七个村寨的血汗。

狼毫在"丁口三百,实耕两千"的批注上划出深痕,陈墨盯着自己用红笔圈住的"苏府"二字,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应天府见过的洪武黄册原件。那些用桑皮纸装订的户籍巨册,每页都盖着户部官印,详细记载着"某户人丁几丁,田产几亩,畜产几何",墨色历经百年仍如新书,却不知从何时起,官册与实貌竟成阴阳两隔。

"大人,这是赵百户从铜锣峡带回的假丁册。"衙役王贵抱着半幅残册推门而入,腐木味混着霉斑气息扑面而来。陈墨接过时,残册边缘的焦痕划过掌心——显然是从苏府管家的炭盆里抢出来的。泛黄的纸页上,"张狗儿"三字被朱砂圈了七圈,旁注"虚顶五丁,年十二",字迹工整得反常,与下方"坠崖身亡"的草笔形成刺眼对比。

"洪武十四年定黄册制度,"陈墨的指尖划过残册上的官印,"太祖爷令每十年大造,如今不过六十年,"他突然将残册拍在图册上,"苏府竟敢把两千佃户捏造成三百丁口,连‘畸零户’‘带管户’的名目都省了!"案头的《大明会典》自动翻到"户役"篇,"人丁编审"条下的朱笔批注还新鲜如初:"今之顶名,实乃‘诡名挟户’之变种,较唐之‘伪冒户籍’更甚。"

王贵凑上前,看着图册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大人,这些顶名户竟占了苏府田产的八成,"他指着"隐田比例"的批注,"比去年清查时又多了三百户。"陈墨点头,目光落在"丁口三百"的虚数上,仿佛看见苏府管家在密室里伪造户籍的场景——用陈年官印加盖空白册页,将佃户按年龄分等,十二岁以上男丁全划作"正丁",不管是否活着。

翻到夹着干枯艾草的页面,陈墨的目光落在"丁税银锭阵"的朱砂批注上。十七枚錾刻"苏府丁税"的银锭躺在牛皮纸上,锭身的凹痕与图册上的坐标完全吻合,每道划痕都对应着假丁册里的一个名字。他忽然想起在汉阳税关见过的景象:万历年间推行"一条鞭法"时,税吏们曾用这样的银锭堆砌政绩,却不想百年后竟成了豪绅吃人的量具。

"赵猛的探报说,银锭埋在张狗儿名下田界石下三尺,"陈墨对着烛光转动银锭,锭底的"万历通宝"字样已被磨平,"张太岳若知新政被曲解至此,"他的声音突然低沉,"怕是要从江陵墓里爬出来。"还记得在吏部当差时,老尚书曾痛陈"一条鞭法行而豪绅肥",如今看来,丁银并入田赋的新政,反倒成了富户"飞洒诡寄"的利器——苏府将万亩良田挂在贫户名下,自己只按虚丁缴税,却让无地佃户承担七成丁税,与万历二十年赵世卿奏报的"富家田连阡陌而无升斗之税"如出一辙。

"大人,这银锭比户部定例轻三钱,"王贵递上戥子,"怕是掺了铅砂。"陈墨称量时发现,每枚银锭的重量都对应着顶名少年的"损耗银"——张狗儿的三两,正是苏府账册上"坠崖损耗"的数目。他忽然明白,这些银锭不是税银,是豪绅们给顶名少年的"买命钱",每一两都浸着少年的血。

戌初刻,陈墨带着王贵踏月来到苏府名下的靛青田。初夏的田垄间泛着腐叶味,本该是插秧时节,却只见三三两两的老弱在薅草。他蹲下身,指尖抚过田埂上的界石,苔藓覆盖的石面下,隐约可见新凿的印记——正是赵猛所说的银锭埋藏点。

"这位客官,"正在打水的老妇人颤巍巍开口,"您是府里来收丁税的吧?"她浑浊的眼睛盯着陈墨腰间的官牌,"我家虎娃去年顶了东家三丁,"枯槁的手掌比划着,"说是免租三年,可开年就把我家两分薄田划给了苏府。"陈墨看着她腕上的伤——那是被护院拖拽时留下的血痕,突然想起图册里的批注:"周寡妇,拒顶名,田契被夺,携幼孙投江。"

"老奶奶,虎娃现在何处?"陈墨轻声询问。老妇人摇头落泪:"送去矿场了,说是顶名能换两斗米,"她指向远处的山峦,"上个月同村的王大郎死在矿难,东家只给了五两银,说是‘损耗钱’。"陈墨的胸口发紧,矿场的"损耗记录"在脑海中浮现,那些被记作"损耗"的少年,其实是被埋在了无名的山坳里。

回到衙署已是子时,陈墨在图册空白处添上一行小字:"五月初七,勘苏府田亩,实耕者皆老弱,青壮男丁十不存一。"狼毫在"丁口三百"旁画了个醒目的问号,这个数字在他脑海中渐渐具象成三十七个村寨的哭声——那些被顶名的少年,有的被卖作矿奴,有的充了边军,活着回来的,十个里倒有九个断了手指。

卯时三刻,陈墨将《大明律》摊开在假丁册旁。"户律欺隐田粮"条下,"凡欺隐田粮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的条文清晰在目,可苏府隐田万亩,管事的却得了"治赋能臣"的嘉奖。他忽然想起在刑部见过的卷宗,宣德年间周忱在江南查办的"诡名顶户"案,涉案者不过隐田千亩,便被处以流刑,如今苏府的罪行百倍于前,却因"捐饷助边"而无人敢查。

"大人,"王贵捧着新收的诉状进来,"又有七户人家来报丁口失踪。"泛黄的状纸上,指印按得歪歪扭扭,有的还沾着泥渍。陈墨扫过诉状,"李二牛,顶名五户,长子充军殁于松潘卫"的记录让他胸口发紧——松潘卫的军报他见过,去年冬天那场战役,川东征发的三千壮丁,竟有两千是顶名的未成年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