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穿越历史>明末隐龙> 破晓前的火耗秘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破晓前的火耗秘辛(1 / 2)

青泥岭的雪粒子打在涂山工坊的窗纸上时,老周正在用松针清理熔银炉的炉眼。炉壁上凝结的铅渣泛着青灰,与炉底沉淀的朱砂粉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他昨夜熬了三炉银料留下的痕迹,每道铅渣的纹路都记录着碎银提纯的过程。学徒阿福抱着新收的碎银推门而入,牛皮袋上还沾着岷江的水汽:"师傅,汶川送来的碎银,是老族长家嫁女时收的聘礼。"

老周接过碎银,对着炉火光细看,碎银中夹杂的铅粒在火光下显形:"阿福,准备七斤汶川朱砂,三斤青泥岭的松炭。"他指向墙角的陶罐,"再去请陈大人来算火耗——今夜要铸的,是能让百姓开春买种子的春耕钱。"

熔银炉轰然作响时,陈墨抱着账本进来,算珠在火光中跳动:"本月经收碎银一万两千两,"他的指尖划过"火耗返银"一栏,"返银支出占一成五,换得碎银回流率提升四成。"林宇点头,目光落在炉中翻滚的银浆:"火耗不是损耗,是让百姓敢把压箱底的碎银拿出来的诚意。"

老周用铜勺舀起银浆,在验银石上划出痕迹:"加了汶川朱砂的银料,铅杂去得干净。"他指向炉底的朱砂粉,"这些朱砂,是羌族汉子在雪山岩缝里采的,每一粒都要爬半天山路。"

刻模室的油灯将老周的影子投在墙上,他手中的刻刀正在雕琢新纹——那是青泥岭货郎李老三粮罐的第七道补丁。阿福举着拓片对照:"师傅,这道凹痕比昨日深半分。"老周头也不抬:"李老三的粮罐去年被山贼砍了一刀,补丁是用旧犁头打的,"刻刀在模具上留下粗犷的划痕,"把这道疤刻进去,百姓摸着手感糙,就知道这钱经得住折腾。"

陈墨看着模具上的不规则纹路:"周师傅,您这是把百姓的日子都刻进钱里了。"老周停下刻刀,指尖抚过模具上的羊角纹:"当年在京炉,师傅说铸钱要规整,如今才懂,百姓更信手上的糙感——就像他们的陶罐,补得越糙,装粮越踏实。"

锦江码头的兑换庄亮着三盏气死风灯,老周披着蓑衣站在戥子前,为最后一位百姓兑换碎银。穿单衣的汉子捧着碎银,指尖还沾着江边的潮气:"官爷,这是婆娘咳了半月,我打鱼攒的药钱。"老周称完碎银,特意多给半分返银:"收好了,"他指着币面的竹叶纹,"青泥岭的竹沥能止咳,这钱能换三副药。"

更夫敲过三更,兑换庄的木台上积了层细银屑。老周用鹅毛扫将银屑收集入罐:"阿福,银屑攒够十两,明日让铁匠打口小锅,送给寨子里的孤寡老人。"少年揉着眼睛点头,烛火映得老周鬓角的白发发亮。

长江暗礁的岩洞里,李三娃盯着手中的密报冷笑,雨水从洞顶滴落,在铅制假币上砸出小坑:"涂山今夜铸春耕钱,弟兄们,去青泥岭劫运银队!"他踹翻***,铅浆溅在破陶罐上,发出刺啦声响。

二十名喽啰摸黑上路,腰刀上涂着鱼血防滑。行至鬼见愁弯道,头领用弩箭射落松枝,却惊起一群夜鸦——这是涂山护卫队的预警信号。赵猛的暴喝从山梁传来:"留下买路钱!"火铳枪口的火光映亮夜空,照见喽啰们怀中的假币泛着青灰。

混战中,李三娃的刀砍在护卫队员腰间的新币上,却被凸点硌出缺口。赵猛冷笑:"这钱不是靠纹路防假,是靠足秤的分量——你那些铅片子,百姓揣在兜里都嫌轻。"

五更天,老周站在汶川大寨的新井旁,看着第一桶井水涌出。老族长玛尔吉用新币蘸水擦拭眼睛:"周官爷,这井水深两丈,"他捧着陶罐接水,"去年旱死的三亩地,今年能种青稞了。"罐口的铜补丁与新币的羊角纹在水面交叠,映着远处冒炊烟的石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