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仁接过卷子,状似认真的看了起来,看过之后捻须点头道:“却是不俗!幸亏秦大人尚未遗漏这份卷子,恐是当时错放了,一时疲惫,难免有错漏。”卷子若是找出来了,还说这份卷子不好,那确实是昧良心了,也会让其他同考官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猫腻,此刻也只能顺风下坡。
只是这秦启桢——黄友仁鹰眼微眯,脸上还挂着和善的笑意,眼中却有锋芒闪过!
原本以为秦启桢只能算是个能臣,能干些实事,把吏部上下治理的服服帖帖,倒没想到如今胆子愈加大了,已经敢和他公然叫板了!
“哼!以后有的是时间收拾这老小子!”黄友仁心中暗暗想到,同时脑海中又生一计,在林清的考卷上大大地画了一个圈,然后交给下一位考官。
下一位考官是黄党,看到卷子上,不管是秦启桢还是黄友仁,给的都是上等的评价,又按下心思将文章全部看了一遍,揣摩了一番黄友仁的态度,最终画了一个叉,再次传了下去。
这份卷子到底能不能取,还要看最后十八位同考官的共同决策,若是大部分人觉得不取,那么罢落;若是可取,那么再由主考官钦点名次。
最终,考官们将三百份试卷的名次全部排好,拆开弥封,命人誊录好皇榜,只待一天后昭告天下!
第七十八章会元
但凡会试一考完,京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青楼酒楼之地。长时间的压抑和自律,一朝解放,有些人就会彻底放松下来,要么常驻青楼挥金如土,要么酒楼之中舞文弄墨、唱响自己的名声。
林清对于喝酒和泡女人都没兴趣,只专心于研究现今官场的局势以及京城的风土人情。不得不说,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这个时代不比现代,足不出户都能知晓天下事。在这里,很多事情过了一遍又一遍的口之后,说出来的事情和真相往往相差甚远。
大明的建国之初,就废除了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只是这样时日久了,皇帝也是人,天下那么多事情,哪里管得过来?于是便设立了内阁,帮助皇帝梳理奏折行使顾问之权责,后来的皇帝愈加不如开朝皇帝那般勤奋,内阁的权利也就越来越大,在百官之中,虽无宰相之职,却有宰相之权。为了约束这种权利的过分扩张,从上一任皇帝嘉明帝开始,授予宦官“批朱”之权,以此来制约内阁之权。
越是身处帝都,对很多事情的了解也越加详尽,以前邸报上轻描淡写的事情,放在一个茶馆里的店小二那边,都可以津津有味、唾沫横飞地跟你讲一讲事情的始末。若是碰到几个好论政事的京城本地学子,那么一壶茶、一碟瓜子,就可以讲一下午了。郑光有时候空了找林清,发现林清特别爱听这些事情后,也会将自己知道的部分娓娓道来。
ahref="https:///tags_nan/kejuwen.ht"title="科举文"target="_nk"gt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