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穿越历史>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第95章、具服殿论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5章、具服殿论政(2 / 2)

诸卿,国家财政靠着抄家灭族支撑,你们觉得正常吗?黄首辅在北京玩抄家治国玩得不亦乐乎,朕心中却是一片冰凉。

蠹虫是清理不完的,但总有一天清理的成本会远远大于收获。黄立极也许可以吃历史红利,扛过五年,然后把巨雷扔给下一任,给自己留下个能吏的好名声?

哼哼!你们都会老去,但朕迟早要面对。

南税改粮,你们都觉得可以缓解北方的粮食危机。但本质上,也不过是南粮北运,大明的整体粮食并没有增加,反而在运送中消耗掉了不少。

朕不来南京不知道,江南人口如此密集。如果南粮北运可以解决北方的粮食危机,南方粮食危机出现又该怎么办?

毕阁老已经注意到漕粮消耗是个大头,他希望整理漕运,使用更快的天启车船。但是明明海运才是最省力最省粮的,为何没有一个人敢提?

漕工衣食所系?那为什么不为漕工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呢?海运也需要水手,造船也需要工匠,修新城更是需要庞大的人力。

这就是你们所谓皇帝经商与民争利的真相,朕要给河工、流民提供更多的岗位。如果这是争利,那么朕就争了。不过,很遗憾,土豪劣绅从来非民,所以朕不是与“民”争利。

至于朕凭什么争,就是用二十万新六卫,更多的火铳、火炮、刀剑来争,所以说什么扩军是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的也可以闭嘴了。

可笑的袁可立,以为可以通过战争废掉朕的军力,他没想到,朕转头就能拉起二十万大军。

朕相信,在刀剑面前,税收、土地都是可以谈的,朕也不是不讲理的昏君。朕没有把人逼到死,朕指给了他们一条康庄大道。”

具服殿内一片沉默。

来宗道低下了头。对于蓟州粮案的扩大化,因为朱慈炅没有将抄家所得收入内库而是归入太仓,作为中枢决策者,他也表示了支持,他内心也知道这不是正经国策。

徐光启对于皇店经济倒不是完全反对,但单单北京四大皇店就出了太多问题,而且一出问题就是群体事件,他对此有深深的忧虑。

皇帝为什么单单就对这种经济模式上瘾了呢?他隐隐觉得国家对商业的干预过深,与他研究的商邦商政完全不同。但他病体未愈,有些想法也考虑不完善,不好宣之于口。

倪元璐觉得自己很可能未来角逐黄立极继任者的位置,他忍不住眉头紧皱,这个国家的问题太多了。

翁鸿业就是统计应天府人口的主管,他当时就吓了一跳,这么多人,应天府需要多少粮食啊?他曾经私下找过皇帝,要求中止南税改粮,否则江南也会有粮荒。

王铎应对的是教育和官僚改制的问题,皇帝没有谈到,但也有牵扯,如果决定走海运,大明庞大的漕运机构怎么弄?

阮大铖应对的是宣传口的问题,他想法简单,皇帝的大腿最粗,坚决支持。但皇帝的这些想法应该怎么融入《朕问》和《通报》呢?

蒋德璟依然是天工院中书里打杂的,啥都要帮忙,但是他的全局观也在慢慢加强,大明的很多问题啊。为什么有时侯看着很好的决策,但换个角度又不对了呢?有些决策一时很好,很快又有新问题了。怎么就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呢?是我读书还是太少,没有领会到圣人真意?

张国维是天工院新人,主要是负责工程技术这块,新城建设和大铁厂都是他在弄。他是到过基层的,对于皇帝的民本思想感受最深,深深认同。单单南京新城,十万民工都不够,漕工想来,完全没有问题,皇帝的想法是对的。

孙传廷负责的是整体国防,对九边和平辽开支非常关注,他是支持南税改粮和海运的,军费压力非常大啊,他要银子,才不管银子怎么来的。

杨嗣昌负责的是裁撤卫所和整编新军,新六卫的连续翻番让他头痛无比,穷兵黩武就是他跟皇帝说,赶紧低下头,免得被人注意。

杨文岳负责的是装备后勤,反正皇帝总是有钱,他没有什么焦虑,按部就班,想的是啥时候可以像孙传庭一样挂帅指挥打建奴。

吴阿衡负责的是海军和军校,海军还没影,军校也是图纸,但军校学生已经陆续到达了。他早烦了和这群娃娃打交道,天天盼着毛文龙赶紧回来,你丫的把安庆当家了。

今天听到皇帝两个船厂还要收编沙船厂的想法,他是打心里支持的。至于什么与民争利,他觉得过了,皇帝开发的产业基本都是不被人重视的产业。

唯有刘一燝,想法很多,望着那个小小身影,犹豫了下还是开口。

“老臣看陛下的皇民土地政策,似乎是要把天下土地都变成皇庄?”

朱慈炅没有回头。

“不讳言,是!

分步推进,这是目标。朕这个天下之主难道不配成为天下土地之主?朕要土地做什么?断绝兼并。

对于耕者农夫而言,当土地属于他们自己,生产的积极性不是佃种可比的,这才是提高国家整体粮食产量的治政方法。”

朱慈炅豁然转身,炯炯目光望着殿内诸臣。

“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杼,居者有其庐,老幼有从依。这就是朕想要的大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