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穿越历史>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第三百五十九章 干劲十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五十九章 干劲十足(2 / 2)

“八百两?”

李东阳反复摩挲着文书上的朱印,喉咙发紧。

他去年刚入翰林院,年俸不过四十五两,如今一笔年终奖就抵得上十八年俸禄。

想起去年冬天家里还靠典当妻子的陪嫁度日,如今竟能攒下银子给母亲治病、给弟弟求学,眼眶不由得热了。

类似的场景在京城各处上演。

兵部主事陈敬之拿着沉甸甸的一千二百两银子,直奔西市的粮店。

往年这个时候,粮价总被商户炒得居高不下,今年却因北方粮食通过铁路源源不断运到江南,再转输京师,小米价比去年降了三成。

他一口气买了五十石粮食,让伙计送到城郊的义仓,那是他去年响应皇孙号召,联合几位官员开办的,专门接济流民。

粮店老板一边算账,一边笑着说:“陈大人,您这又是做好事啊!

今年这日子好过了,来买粮的百姓都敢多称两斤肉了。

我这粮店的生意比去年好上四倍,连带着隔壁肉铺都天天杀猪到天黑!”

陈敬之笑着点头,心里却清楚,这好日子的根源在哪。

他想起上个月去通州视察铁路,看着一列列满载煤炭、粮食的火车呼啸而过,车头的蒸汽机冒着白烟,比骡马快了不知多少倍。

那时他就明白,皇孙殿下要的不只是一时的粮价平稳,而是让整个大明的气血都活起来。

而在京西煤矿,矿工们的热闹劲儿丝毫不输官场。

年终评功的红榜贴在矿场门口,王大拿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这一年出煤量比旁人多三成,还救过两个陷在矿洞里的工友,稳稳评上了“功勋矿工”。

拿着那张能以一千五百两低价购买碎股的凭证,王大拿攥着衣角,手都在抖。

老张拍着他的肩膀,羡慕道:“大拿,你这下可是真成股东了!明年分红就能拿一百五十两,比你三个月工钱还多!”

王大拿嘿嘿笑着,眼睛却看向矿场旁边的学堂。

他儿子小石头正在里面读书,穿着新发的棉袄,手里拿着纸笔,再也不用像他小时候那样,跟着爹娘在地里刨食。

学堂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免费入学,包教识字算术”,旁边的医馆更是热闹,有矿工得了风寒,进去抓药不用花一文钱。

就连坐诊的老大夫都说,这辈子没见过这样体恤百姓的官。

王大拿望着学堂的窗户,声音里满是干劲,坚定道:“俺得再好好干,明年争取让俺媳妇也来矿上的纺织厂做工。

俺儿子说了,将来要考功名,跟着殿下做事,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此时的皇宫深院之中,朱元璋正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奏报,嘴角的笑意就没停过。

奏报里写着,各省官员拿到年终奖后,有的修水利,有的补道路,有的给百姓减免杂役,连以往最拖沓的云南布政司,都主动上书说要修一条从昆明到大理的铁路支线。

朱元璋把奏报递给徐达,显摆道:“你看看,这银子花出去,比朕派十个御史去催办还管用。

以前朕总怕官员们拿着银子不作为,现在倒好,他们自己比谁都急着做事,就为了明年还能拿这份奖励。”

徐达接过奏报,仔细看了几页,也忍不住赞叹:“殿下这法子太高明了。

官员们有了奔头,百姓们得了实惠,商户们也能跟着赚钱。

如今整个大明就像一台上了油的机器,越转越顺。

臣听说,连江南的盐商们都在商量,要捐钱修苏州到杭州的铁路,说这样运盐更方便,还能顺便带些丝绸茶叶去北方卖。”

朱元璋哈哈大笑,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交易所的方向。

那里依旧车水马龙,勋贵、商人、甚至小商贩都在里面交易股份,连宫里的老太监都偷偷托人买了几两股京西煤矿的碎股。

他忽然想起几年前,自己还在为国库空虚发愁,连打仗的粮草都要精打细算,如今却能拿出近亿两给官员发年终奖,还能修铁路、开煤矿、派船队去南洋。

朱元璋轻声感叹,眼神里满是欣慰之色道:“这就是大孙要的大明啊!

不仅有饭吃,还有奔头,连银子都能生银子。

朕这辈子打了无数仗,就是为了这个,现在终于看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