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包子铺放假,林初夏也回了秦家踏踏实实过春节。 今年秦阳回来的早,秦家又有了生意,虽然生意是林初夏的,可秦汉和张桂兰两口子这段时间在包子铺赚的比他们卖一年的菜赚的还要多。 可以说这是一个团圆年,也是一个丰收年。 家里的年货就不用说了,早早备的足足的。 虽说他们在包子铺天天都能吃上肉,可过年嘛,特别是北方的春节,就得足足的备好才像过年。 整只的猪腿,半扇的猪排骨,村子里有宰羊的,秦父还买了半只羊。 秦母早把院子里的大缸放了一缸底水,冻上冰,就是天然的大冰箱。 这里边放了东西不会坏,还不会被老鼠啃。 三十这天,按照他们这里的习俗早晨要吃捞干饭。 这会儿没有电饭煲,米饭用大铁锅把米煮成半熟,然后把米从米汤里捞出来,放在笼屉上继续蒸,叫做捞干饭。 他们山河省的农村很少种大米,大米相对贵很多,而且不好买。 特别是计划经济年代,他们农村更买不到大米,没有配额。 就算是市场放开了,这几年大米也少,再加上人们手里没啥钱,买米都是论斤买,买回家也多是做稀米粥吃。 或许正是这样,才会在除夕吃一顿白米饭,给春节增添一份仪式感,预示着来年都是好日子吧。 林初夏上辈子早不按这个习俗过节了,重生回来,早晨一进厨房见大嫂正煮米,满屋子都是米香味,顿时有些恍惚。 她还记得在娘家的时候,三十早上捞干饭,她是吃不上成碗的干饭的。 大姐和小弟每次却往饱里吃。 后来嫁到了李家,她也是喝米粥的那个。 等做生意赚了钱,大米饭随便吃的时候,她也不想按照这个习俗过节了。 张桂兰看到林初夏进屋,指着旁边道,“一会儿再做个猪肉炖粉条,我都切好了,弟妹你没事剁点儿白菜馅吧,吃过早饭他们要去坟地,往年都会包点儿饺子带上。” “行,”林初夏洗手去做饺子。 小壮壮这会儿跑进了厨房,一双眼睛还没睡醒的模样,强睁着问张桂兰,“妈,我奶说今天洗脸要每个方向转着洗,可我每天洗两把脸就好了,奶说要转一圈,那得洗多少下啊?” 见林初夏在一边,又问道,“小婶婶,你是转着圈洗的脸吗?为什么要转圈?” 林初夏:“……” 她真没有,早把这些习俗忘干净了。 张桂兰笑着回他,“你奶让你怎么洗你就怎么洗,不会多洗两把?” “可是不都说三把屁股两把脸吗?” 林初夏看着他那认真纠结的小模样,真是可爱死了。 捏了捏他的小脸蛋,“那你就洗四把,四个方向,还是个双数。” 壮壮想了想点头,“也只能这样了,唉,过年就是麻烦,我奶还说不让我摸剪子和针,窗户纸都不让我摸,小婶婶,我要摸了,真的会长针眼吗?” 林初夏:“……” 她能说不会吗? “让你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这孩子,平时也没见你拿过剪子和针,你奶说什么你听什么就是了。” 张桂兰要炖菜,嫌他碍事,把人赶了出去。 林初夏剁好白菜馅就开始包饺子,这个饺子不用多包,一共十六个就好。 正包着,秦阳进来了,“用我帮忙吗?” “不用,一会儿就好了,”林初夏随口道。 想到什么,扭头看他,额前的碎发有点儿湿,应该刚洗过脸。 “你怎么洗的脸?” 秦阳俊朗的面容一僵,眼神不自在的看了别处一眼,又似淡定的回道,“就那么洗的啊,有什么问题?” “噗……” 一旁的张桂兰忍不住笑了出来。 毫不留情的戳穿他,“弟妹你别听他的,你大哥这么大岁数了,三十早晨还要转圈洗呢,而且妈会提前叮嘱他们,”说是叮嘱,其实就是看着。 她那个婆婆是有点儿迷信的,只要寓意好的,都要遵从。 林初夏也笑了起来,觉得挺好,过年嘛,这样才有意思。 吃过了早饭,家里的男人们就要去上坟祭祖,就连小壮壮都没落下。 张桂兰煮了饺子,分别盛在四个小碟子里,秦母又准备了四个苹果,四个桔子,秦汉还拿上了一瓶酒。 等男人们走了,秦母,张桂兰,还有林初夏开始准备年夜饭。 这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家家户户几乎都是把最好的摆上这一桌。 这年头人们日子不好,能炖只鸡炖锅菜,就算不错的年夜饭了。 秦家今年年货准备的足,鸡、鱼、肘子、排骨这些硬菜都安排上。 还有炸豆泡,炸丸子,炸排叉……先前炸出来的炸货也都安排上。 这会儿没有蔬菜大棚,北方的冬天,萝卜白菜当家,秦母在屋子里种了小蒜苗,也增加了一个新鲜。 最后还要炖一只大鲤鱼,鱼不能切,就整只炖,预示着年年有余。 男人们祭祖回来,满院子飘着饭香味儿。 小壮壮口水流的老长,一双眼睛亮晶晶的冲向厨房。 “妈妈,做什么好吃的了?好香。” 要不说过年最开心的就是孩子们了,穿新衣,戴新帽,又有好吃的。 秦母将炸好的肉丸子装了一小碗儿给他当零嘴,小家伙开心的要起飞。 这时,外边秦汉喊他,“壮壮,贴春联了……” “欸,来啦……” 小胖手一只小手抓一个肉丸,还往嘴里塞了一个,着急忙慌的往外跑。 秦母一边叮嘱他慢点,一边让林初夏也去外边看看。 饭菜都准备的差不多了,这是小儿媳妇在他们家第一年过年,也想小儿媳妇和小儿子多相处一会儿。 林初夏看到院子里眼巴巴的秦阳,和秦母张桂兰说了一声,洗了手就去了院子。 春联儿是秦阳亲手写的,笔走龙蛇,行云流水,都是好兆头的话。 “你帮我看着,我来贴。” 每个门框都要贴上春联,这些由林初夏和秦阳来贴,剩下的小福字,秦汉带着壮壮去贴。 谷仓上贴上丰字,水缸和柜子贴上福字,抬头见喜、出门见喜…… “壮壮,这个晚上贴你被子上。” 秦汉拿着一张写字的红纸对小壮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