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胆大包天的异类 李建昆深深看了眼赖中民: “赖同志刚提到的一系列问题,事实上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你担心这两个项目的科研成果将来不受控。” 赖中民点头:“不错。” 他凝视着李建昆问: “难道不应该担心吗?” “人有远虑,这是好事,只是,赖同志未免防得太过了,完全忽略了特区华电公司已经在这两个项目上打下的基础,以及借这个基础,来完成863计划中的这两个主题项目的巨大优势。” 李建昆也不管赖中民爱不爱听。 “正常来讲,技术流通只会在公司内部。 赖中民喷出一口浓浓的白雾:“你倒是说说啊,怎么个不简单法?” 这件事必须考虑。 班也不白加。 “我可以在此做个承诺: “这样的事,谁敢拿来开玩笑?现在看来,正如老郑所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两个主题项目,还真绕不开这个李建昆。” 电话那头传来声音:“很年轻,此人十分神秘,关于他的信息即使是媒体上都披露不多,不过我曾在报纸上见过一次他的照片,大概……还不到三十岁。” “2、此人虽然在国内名声不显,但在港城,李建昆这个名字好像非同寻常。” “卖也只是卖产品,而非技术。 当然,大伙儿忙并快乐着。 赖中民握着黑色话筒,双眼瞪得滚圆: “你说什么? “李建昆是港城首富?!” 华电集团投入这么多资金。 搞得他好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似的: “那这方面的技术,包括以后的科研成果,你们能无条件地共享给国内其他单位吗?” “你上大栅栏那边问问,五十年代就玩过的,当时叫公私联营,和现在搞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当时是顺应时代,大家一起搞;如今想搞没那么简单。” “赖同志,需要我提醒你一下吗,华电集团总部在港城,九七年港城是要回归的!” “说白了,一般单位甭管多有志向,它玩不转。” 可惜这样久违的新绿,却没什么人欣赏。 赖中民脸上青一块白一块的,似乎想要怼点什么出来。 “在这里,财富几乎是衡量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 唯有李建昆和沈红衣,既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这儿,又有这份闲情雅致。 东城,某条胡同,某座四合院里。 李建昆在等863计划统筹部的通知。 两人睁大眼睛,皆是暗吸凉气。 “他不就是特区华电公司的一名管理者吗?用资本社会的话说,叫职业经理人,他怎么敢做那些承诺,如此大放厥词?你们信吗?” 调一拨新人过去,同在一个工作环境中,他们要是仍拿着百来块月薪…… 他话虽然没说完,但意思,赖中民以及他身旁的二位,显然都明白—— 电话那头解释道: “赖叔,您有所不知,港城这边鱼龙混杂,很多大富豪都未必是本地人,东南亚的一抓一大把,查户口查的只是普通民众,富豪圈里可没人在乎这个。 《创业家》杂志社的职工们,随着杂志销量的不断攀升,忙得昏天暗地,周末仍然在加班。 见两人相视而望后,都露出古怪表情。 …… 沈红衣礼拜天休息。 搞乡镇和私人企业,难度非常大。 沈红衣拍了他一下,被这俏皮话逗得咯咯笑,遂想起手头有篇稿子: “嘿,你知道联营吗?” 设备都是国企淘汰下来的,技术是周末请城里师傅偷偷教的,市场是国企不屑于要的。 “什么呀,明明才刚出来。” “是啊,华电拥有的基础摆在那儿。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这个项目,人家能拿出现成的技术。让李建昆来主导这两个项目,应该会是整个863计划中最先出成绩的,意义重大呀。” “而且人家还不要钱,自行承担所有费用,这能节省下来两个项目的资金,能极大缓解财政压力啊!” “这两个项目如果交给我负责,项目下面诞生的科研成果,只要是国家级重点工程需要,绝无二话。” 真是财大气粗啊! 这时,赖中民盯着李建昆,突然质问:“这些事伱能做主?” 难道特区华电芯片产业园内诞生的科研成果,华电集团还不能染指? 道理都说不通。 李建昆顿了顿,收敛笑容,正色道:“不过,对于有创业志向的人,或者想把乡镇企业做大的人来说,这至少是个机会。 目前华电研究院里的科研人员,待遇参照的是国际标准。 沈姑娘鼓鼓腮帮子,嘀咕了一句“你的消息可真灵通”。 “由特区华电公司来承担费用?建昆同志,有件事我可能要跟你强调一下,863计划是务必要搞出成果的!计划目前还在筹备阶段,后续应该还有具体目标!” 啪! 赖中民一拳砸在五屉桌上: “如果这两个李建昆真是一个人。 微风送来了首都的第一缕春意。 李建昆挑眉望向他:“那是外面?! 赖中民:“!!” “现在我们报,也有点模仿《创业家》的意思,专门弄出一块版面,发布创业致富的信息。” 赖中民:“……” …… 老郑:“多的我不清楚,我也是道听途说。” 赖中民喃喃自语:“会不会是同名同姓?” 李建昆打趣道:“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李建昆率先怼过去: “哦,忘了告诉赖同志,其实863计划的主题项目之一——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华电集团已经有技术,华电集团在港城有一座IC设计中心,干的就是这個活儿,技术水平排进亚洲前十不成问题,这类机构凤角鳞毛。” “你说的流落到外面——” …… “我知之不详,只是大概了解到两个情况。” “不然我说什么,当然。” 面对二人投来的视线,李建昆缓缓说道: “‘无条件’这个词,用得实在不可理喻。” 李建昆点点头:“明白,无论是三年、五年,还是十年,不达到预期目标,华电会一直投资。” 比如苏泊尔,就是乘这波东风、搞联营的典型。 电话那头传来确定的声音。 被称呼为老郑的人,望向赖中民: 所以沈红衣每次过来,都会感到浓浓的浪漫,以至于心情极好。 “我就说嘛!”赖中民望向身旁二人。 “首先,无论是芯片设计还是芯片材料,放眼全世界,都是尖端科技,任何公司得到这两方面的科研成果,必然会视作机密。 “我可太知道了。” 会上升到个人价值的体现。 到时或许还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听闻这话,另两人眼神大亮。 “啊却!” 一手打造出全国销量第一的杂志,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你要是做这方面的报道,得从正面引导宣传。” …… 老郑说: “1、在确定863计划包含的系列项目后,上面有人调查过李建昆。” 至于赖中民脸色则愈发难看。 “不能。” 他嗅到一股躁动、蓬勃,和烈火烹油的气息。 赖中民:“非同寻常?” 他们的待遇都不好对外讲,否则容易招人妒。 “哦对啦。” 府邸内部的池塘畔,几棵也不知道哪年种下的柳树,枯败许久的柳条上,悄然抽出了嫩芽。 似乎,有人在惦记他。 赖中民:“!!!” 863计划统筹部里。 …… 李建昆望向另外二人: “两位,能合理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材料,这两个科研项目下催生的科研成果的单位机构,屈指可数。 他呆滞半晌后,不知是对电话那头说,还是对自己讲: “可是我让你查的李建昆,他是内地人啊,怎么能做港城首富?” 李建昆望向赖中民:“科院的研究成果,其他单位要用,全都无条件? “健力宝汽水的配方,多少其他汽水厂眼馋,听说北冰洋食品公司也有兴趣,反正一南一北嘛,给了吗? 然后,又握紧话筒,对电话那头问: “那个港城首富李建昆,多大年纪?” 在此之前,即使是有路子有胆量的人,想干企业,往往也只能找个集体挂靠。 “我早说过,此人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有钱,就能拥有一切。” 赖中民深吸着香烟,在木艺沙发旁踱来踱去。 他下定决心,要全力争取成为芯片相关项目的负责人,那么有人打心眼里排斥他,使绊子,就别怪他大刀砍过去: “我再回应下你的担忧。 苏泊尔起先利用沈阳双喜的技术和品牌,后来由于品牌使用费太高,甩开双喜自己干,倒是干得风生水起。 “懂了。”赖中民打断他,“也就是说,在特区华电公司主导下研发出的科研成果,你们华电公司随便用对吧? 李建昆继续说道: “想必赖同志应该知道,特区有一座华电芯片产业园,建筑工程投资就超过一亿港币,再加上设备、人才引进等,拢共已斥资数亿港币,这些全是来自华电集团的投资。” 外人进不来。 李建昆再次点头:“是的,一切费用。实不相瞒,特区华电公司在研发上,现在最缺的是人才,后续人才调派过去,他们的薪资待遇、餐食住宿,我们同样全包。” 他顿了顿,道: 两人脸上的古怪瞬间消散。 这座府邸沈红衣是常客,一来她的好闺蜜周岚任《创业家》杂志社的社长,二来,某人说,这地方是送给她的,包括杂志社。 赖中民:“???” 一九八六年,我国正式出现“与国企联营”这种商业形式。 李建昆大腿一拍:“我们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一切费用,公司自理。” 李建昆戳在池塘边,深嗅一口迎面扑来的春风,惬意地眯起眼睛。 “如果我成为863计划中该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落地到特区华电公司,港城华电IC设计中心的现有技术基础,就是该项目的研发起点。” 不把待遇拉平,容易滋生不良情绪,影响大局。 另一人确认道:“你是说一切费用?” 赖中民深吸一口特供的华子,目露沉思,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赖中民被李建昆的三连问,怼得哑口无言。 “那不是外面?!” …… “如果任何单位机构,过来要项目科研成果,都无条件给,赖同志确定这样很好,不会搞出乱子?” 左右周围没人,两人牵着小手,漫步在池塘的岸边,有说有笑。 沈姑娘在想稿子的时候。 “……” “而往往高新技术总让人惦记,所以必要的把控肯定要有,否则就乱套了。” “事情可就大了!” ps:还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