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海外买家因为种种政治因素,无法直接前往华夏大陆采购心仪的藏品,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这条充满机遇的街道上。每一天,他们都在这里细细搜寻,期待能够寻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珍品。荷里活道就这样,成为了一个连接东西方艺术的桥梁,在这里,每一件流转的文物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到了90年代,随着政策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大陆收藏爱好者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这片沃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知名收藏家马某都。他曾经无比自豪地向人们讲述,他珍藏的那件唐代邢窑盈字碗,正是在90年代初期,在荷里活道的一家不起眼的古董店中意外寻获的。这件稀世珍品的出现,更加坚定了人们对这条古董街的信心。
还有,曾经担任沪物馆馆长的马源,是国家级的顶级鉴定专家,之前他让宋敏带给自己看的那14件编钟照片,就是在荷里活道捡漏到的。当时他的心脏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手指轻轻抚过青铜表面,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气息。这批编钟通体呈现出古朴的青灰色,钟身上的纹饰精美绝伦,一看就知道出自名匠之手。马源心中暗暗盘算,这批国宝级文物绝不能让它流失海外。听说后来马原找家人朋友东拼西凑了100万港币,重金买回了沪上。为了凑齐这笔钱,他变卖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籍,甚至连妻子的首饰都典当了出去。而现在这件宝贝,成了沪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第二次捡漏,是在1995年,马源在港城古玩市场的一家店铺里,被一道幽幽的寒光吸引,仔细一看,竟认出了这是越王勾践儿子的宝剑。他的心跳骤然加快,手心渗出细密的汗珠,生怕自己的激动会暴露这把宝剑的真实身份。
可是店主却表示,这把剑早已被小鬼子富商看中,并且花150万预定。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击打在马源的心上。他望着这把承载着吴越文明的古剑,眼中闪过一丝痛惜。为了不让国宝流失到日本,马承源便回国四处求人,甚至登上报纸呼吁。他日夜辗转难眠,就连做梦都在想着这把即将远走他乡的宝剑。他给各大博物馆写信,四处奔走呼号,就连老友见了他,都能从他疲惫的眼神中读出那份焦虑。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杭钢铁集团站了出来,出资136万港币拿下宝剑,后来成为了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每当马源回想起这段经历,总是感慨万千,庆幸这两件国宝没有流失海外,而是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
陈阳漫步在荷里活道上,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曾几何时,这条古董街曾是华夏文物交易的重要枢纽,如今却已物是人非。街道两旁,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古董店铺大多已经关门歇业,橱窗里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偶尔还在经营的店铺里,店主们眼神黯淡,柜台上摆放的藏品也大不如前,少了那份令人心动的珍稀。
后世他来到这里的时候,这些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店,如今已经传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手中,但新一代的经营者们似乎也无力挽回颓势。随着港城房租疯涨,二十年间竟然上涨了十多倍,许多老店主不堪重负,只能忍痛关门。曾经充满文物气息的街道,如今却被各式各样的酒吧、咖啡馆所占据,昔日的古玩气息被现代商业气息所取代。
想到上一世的自己,90年代那时候还是个对古董一窍不通的年轻人,别说来港城淘宝了,就连最基本的鉴定知识都不懂。如今重生归来,站在这片承载着无数文物故事的土地上,陈阳的心中涌起一阵激动。这一次,他要用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这条正在没落的古董街上,寻找那些被时代遗落的珍宝。
漫步在这条港岛古老的街道上,陈阳不禁感慨万千。蜿蜒曲折的街道如同一条盘踞的巨龙,从中环一路延伸到上环、西环,两旁林立的古董店铺,大大小小竟有上百家之多,每一家都仿佛是一个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
店铺里陈列的华夏古董令他目不转睛,那些精美的陶瓷上釉色莹润;各式玉器温润如脂,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石雕与牙雕的纹路细腻入微,依旧能看到匠人们当年刻刀游走的痕迹;古朴的铜器上浮着一层迷人的铜绿,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银器在灯光下闪烁着内敛的光芒;漆器的光泽浑厚深邃;各式明清家具上的雕花精致绝伦;屏风上的山水画意境悠远;字画中的诗词墨宝透着文人雅士的风骨;厚重的古籍散发着书香气息;就连罕见的华夏古代婚礼服饰也在这里寻得踪影。
穿梭在这些文物之间,陈阳又被西洋的古董吸引。那些老式电风扇的扇叶上还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花纹,古老的留声机似乎随时都能放出百年前的留声唱片。来自樱花国的精美瓷器,泰国的佛像,南亚的珠宝银器,无一不在诉说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琳琅满目的藏品看得他眼花缭乱,尤其是那些陶瓷、雕刻品和古典家具,更是让他挪不开脚步。
作为一个重生者,陈阳深知这里为何会成为全球古董收藏家和古董迷的朝圣之地。然而,他那双经验丰富的眼睛也能轻易识破那些赝品的真面目:那些仿制的明清字画虽然笔法精湛,却少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那些仿制的汉唐陶瓷虽然做工考究,却难掩现代窑火的痕迹;那些经过染色的战国古玉佩,在他看来就像是穿着古装的现代人;至于那些造假的青铜器,虽然表面做旧做得很像,却逃不过他的法眼。看着这些真假混杂的文物,陈阳不禁感叹造假者的技艺之精湛,同时也为这个行业的鱼龙混杂而唏嘘。
陈阳漫步在古意盎然的街道上,忽然脚步一顿,目光被一家名为永昌阁的古玩店吸引。这家店铺藏在街角的阴影中,门面狭小得几乎让人忽略。橱窗里凌乱地摆放着各式瓷器和铜器,有的蒙着一层薄灰,有的在昏暗中依稀闪着古旧的光泽。玻璃上贴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红纸,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清仓特价”四个大字,边角微微卷起,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陈阳不由自主地眯起眼睛,心跳微微加快,他的目光穿透积满尘埃的玻璃,仔细打量着店内的陈设。多年的寻宝经验告诉他,越是不起眼的小店,越可能藏着惊世的珍宝。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摆设背后,往往暗藏玄机。他的直觉在疯狂地示警,这家店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推开店门的瞬间,一串清脆悦耳的铃声打破了店内的宁静,一股浓郁的檀香味扑面而来,那是只有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沉淀出的醇厚香气。陈阳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能从这缕香气中嗅到历史的气息。店内光线昏暗,一盏老式的铜制吊灯散发着温暖的昏黄光芒,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为这个空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穿过迷离的光线,陈阳看到柜台后端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戴着一副老式老花镜,正专注地看着手中泛黄的报纸,镜片上反射的光芒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对突然造访的客人似乎毫无察觉,就好像没看到陈阳进来一样。
“随便睇睇啦。”老人头也不抬,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手指轻轻摩挲着泛黄的报纸边角。那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活脱脱就是港城老一辈古董商人的典型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