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分钟后,1号面试者走了出来,表情平静,眼神如水,径直离开。
“请三号面试者。”工作人员的声音再次响起。
李毅飞快速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跟随工作人员走向那扇门。门被无声推开。
室内光线明亮柔和。一条厚重的红木长桌横亘前方,桌后坐着五位考官,三男两女。他们身着深色行政装,神情严肃,目光审视着走进来的李毅飞。
李毅飞的视线扫过考官身后时,心中微动。那里是一个略高的区域,坐着几位记录人员。这让他意识到面试的规格可能很高。但他迅速收敛心神,集中注意力。
向前一步,站定,对着考官席方向微微欠身,声音清晰沉稳:“各位考官好,我是三号考生。”
面试正式开始。坐在正中央的主考官,一位气质儒雅、眼神锐利的男性,约五十岁上下,率先开口,声音穿透力强:“同志,你的笔试成绩很好。
我看了你的申论答卷,特别是关于基层治理创新的论述,有见解。那么,请你结合实际观察和思考,谈一谈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如何理解发展与化解矛盾的关系?”
问题宏大而具体。李毅飞略一沉吟,目光沉稳地迎向主考官,条理清晰地分析: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利益调整引发的阵痛,到信息时代的新挑战、新风险,再到公共服务与群众日益增长需求之间的差距。
他既点出现象,更剖析深层原因,语言精炼准确。最后,落脚到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完善法治保障公平、构建高效服务体系、加强思想引导凝聚共识等路径上。回答有理论支撑,贴合现实,展现视野和深度。
紧接着,其他考官的问题接踵而至,角度各异:
“推动一项涉及多方利益调整的重要工作时,如何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请结合实践说明。”
“工作中,若上级要求与基层实情差异大,导致执行困难甚至矛盾,作为执行负责人,你会如何应对?”
李毅飞结合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政策理解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回答既有原则性,又有操作性。逻辑严密,措辞精准,显出超越年龄的成熟稳重。他语速平稳,眼神坦诚。
时间滑过十五分钟,主考官抛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情景模拟:
“假设组织上需要你牵头负责处理一个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和多元诉求交织的发展难题,你将如何着手打开局面,推动问题解决?”
李毅飞意识到这是对综合能力和方法论的考验。他沉稳回应:“感谢考官提问。面对复杂局面,我的思路将围绕几个核心环节展开……”他随即条理清晰地阐述:
深入调研,掌握实情:首要任务是沉下去,摸清问题的历史脉络、现状、各方核心诉求、关键症结和潜在风险点。
通过一线走访、查阅资料、专家咨询等方式,全面掌握信息。重点在于确保信息收集的全面和准确。
精准施策,务求实效:避免“一刀切”。利用调研成果,精准识别发展瓶颈和紧迫民生痛点。
制定方案时,确保政策和资源精准聚焦,解决实际问题。区分轻重缓急,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环节。
凝聚共识,协同发力:明确各方职责边界。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活力。搭建平台,创新沟通协商机制,引导规范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形成合力。
着眼长远,持续推进: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重视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构建,保持定力,持续用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引用一些地方成功案例佐证观点。清晰的架构、务实的举措,让阐述既有思想深度又具可行性。
几位考官听着,微微颔首,严肃的脸上露出赞许。
走出面试室,穿过安静的长廊,直到踏出大门,冬日清冽的空气涌入肺腑,李毅飞才感到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他站在台阶上,迎着正午的阳光,无声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他才察觉,后背的衬衫已被一层薄汗微微浸湿。
回到什刹海的四合院,身心俱疲的李毅飞倒头便睡。
他并不知道,在他沉睡时,关于他面试表现的讨论和初步评估已在相关部门悄然展开。
面试结束后不久,一份关于“李毅飞”的详尽背景资料和综合评估报告,按规定流程送到了负责最终审核的核心部门。
几位审阅的领导翻阅着报告。报告详述了他优异的学业成绩、突出的学术能力,也客观记录了他的个人经历,包括凭借独立判断进行的个人投资及积累的合法财富,资金来源和流向清晰可查。
“难得的人才…综合素质确实优秀,视野开阔,思维缜密…”有人放下资料,低声感叹,语气中充满认可和期许。
几乎同时,几个重要部门人事处的专线电话指示灯亮起。
负责此次选调生招录的负责人,都接到了来自本部门相关领导的询问或指示,核心意图相似:这个叫李毅飞的年轻人,在笔试和面试中展现的综合素质极为突出,是本部门当前急需补充的战略型、复合型人才,希望能重点考虑。
一场围绕这位顶尖人才未来去向的沟通与权衡,在李毅飞沉入梦乡之际,于核心的人才选拔体系中悄然开始。各方都在评估,这位年轻的燕京学子,最终会在哪个平台上开启他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