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都市言情>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 40 章 校长室的心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40 章 校长室的心声(1 / 2)

2008年12月末,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掠过京城的古老屋檐,空气中弥漫着辞旧迎新的气息。

距离2009年的曙光仅剩寥寥数日,对于燕京大学的学生李毅飞而言,这一年绝非寻常。

它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更是他个人轨迹上的一座丰碑——一个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高度铸就的、闪烁着智慧与成就光芒的丰碑。

*在燕园这片学术沃土上,李毅飞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优秀学生”的范畴,成为了一个传奇。

他的学业生涯,用“辉煌”二字形容都显得苍白。旁人需要耗费数年甚至更久才能精通的领域,在他身上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如同一个永不满足的知识饕餮,不仅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经济学、法学、医学这三个跨度极大的主修和辅修课程,更是在教授们惊愕的目光中,将培养方案内乃至方案外他能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相关高阶课程,尽数“扫荡”完毕。这不是囫囵吞枣,而是真正的融会贯通。

路国才教授,这位以严谨著称的经济学泰斗,提起李毅飞时,眼神里是藏不住的满意和一丝难得的轻松。

“毅飞这孩子,理论功底扎实得不像话,模型推导、实证分析,一点就透,甚至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他交上来的作业和论文,常常让我觉得不是在批改,而是在学习。”

路教授私下曾感慨,教这样的学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省心——他几乎不需要额外的督促,就能达到并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夏叶俞教授对李毅飞的赞赏则带着一种“发现瑰宝”的兴奋。李毅飞在医学领域展现出的悟性和动手能力,让这位见惯了天才的医学大咖也为之侧目。

更让夏教授得意的是,他曾在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后,特意将李毅飞引荐给了医学院的院长。

“老院长,您看看这孩子!才多大年纪,对临床病理的分析、对前沿生物技术的理解,那份敏锐和深度,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夏教授的语气里充满了“显摆”的自豪,而院长审视的目光从最初的审视到后来的凝重与赞许,也印证了李毅飞的非同凡响。

法学院的宗教授提起李毅飞,更是连连摆手,表示“无话可说”——因为赞誉之词早已用尽。

“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对法治本质的洞察,远远超出了他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认知水平。法条在他眼里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社会运行的脉络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宗教授不止一次在教研室感叹,“他对法理、宪政、国际法的见解之深刻,逻辑之严密,思想之成熟,已经足以与潜心研究数十年的老一辈学者进行深度对话了。”

这种评价,自然也传到了法学院陈院长的耳中,使得李毅飞这个名字,在法学院高层心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李毅飞的光芒,并不仅限于象牙塔内。他上交给国家的两篇文章,以及一项关于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发明,给国家挽回了多少损失。

这些都属于机密,但其价值和影响,作为燕京大学掌舵人的校长和党委书记,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分量。

在一次例行的校级高层会议上,当议题涉及到跨学科人才培养和杰出学生发展时,经济学院的伊院长和法学院的陈院长,不约而同地、反复地提到了“李毅飞”这个名字。

他们详细汇报了李毅飞在各学科内的卓越表现和惊人潜力。校长和书记端坐主位,听着下属院长的汇报,表面平静,内心却波澜起伏。

他们交换了一个只有彼此才懂的眼神——那里面包含了了然、欣慰,以及一丝沉重的责任感。

因为他们深知,关于这个学生,他们掌握着更多未曾公开的信息:来自中央核心圈层几位大佬的亲自垂询,以及由24人组成的国家最高决策层对李毅飞表现出的持续关注。

若非出于对这位年轻天才最严格的保护性考虑,他的名字和他的贡献,或许早已成为举国皆知的楷模。

这份沉甸甸的“保密”,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认可和期许。

会议结束,人群散去。伊院长和陈院长正欲离开,却被校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礼貌地拦下:“伊院长、陈院长,请留步,校长和书记请二位到办公室一叙。”

两位院长心中微微诧异。校长和书记是封疆大吏级别的重量级人物,日理万机,同时召见两位院长的情况并不多见。

他们带着一丝疑惑,跟随工作人员走进了那间象征着学校最高权力的办公室。

办公室内,校长和书记已然在座。看到两位院长进来,书记温和地示意他们坐下,校长则开门见山:“老陈,老伊,今天特意留你们下来,是想深入探讨一下关于毅飞同学的后续培养和发展问题。

你们二位是他的院系领导,对他的情况最了解。他的贡献和潜力,我们心里都有数。

现在,我和书记最关心的是他的学业进度和能力评估。以他目前展现出的水平,我们考虑,是否有可能支持他申请本硕博连读,甚至争取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所有学位?这需要你们专业的判断。”

伊院长闻言,立刻回应,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请两位领导放心!单就经济学领域而言,李毅飞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以及对复杂经济现象的剖析深度,早已远超普通博士生的水准。

他的天赋……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说到这里,伊院长似乎想起了什么,脸上浮现出一种混合着惊叹与不可思议的神情,“说起来,有件事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早些时候,毅飞曾给我看过他的一些……股票操作记录。当时看完,我真是愣了半天。”

“哦?”书记来了兴趣,身体微微前倾,“老伊,别卖关子,快说说。到底是什么样的操作,能让你这位见惯大风大浪的老经济专家都感到惊讶?”

校长和陈院长也投来好奇的目光。伊院长深吸一口气,仿佛在回忆那个震撼的场景:“两位领导,事情是这样的。

毅飞跟我提起,他最初接触股市,是在初三毕业那年。他的家庭背景很普通,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

他进入股市的启动资金,只有区区5000元人民币!这笔钱,还是他中考夺得全市第一名后,学校奖励的。”

办公室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三位听众都屏住了呼吸,预感到接下来会听到一个超出常理的故事。

“就是靠着这5000元本金,”伊院长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讲述传奇般的郑重,“李毅飞在接下来的短短三年时间里——也就是从他初三毕业到高三毕业、进入大学前的这段时间——通过股市操作,将资金规模……滚雪球般地做到了过亿!”

“什么?!”陈院长第一个失声惊呼。

“三年?五千到上亿?”书记的眉头紧紧锁起,满脸的难以置信。

校长虽然没有出声,但眼神中的震惊之色丝毫不亚于他人,他放在扶手上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

这简直像是天方夜谭!三年,近万倍的收益?这需要何等逆天的市场洞察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心理素质?在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里,这近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沉默在偌大的办公室里弥漫,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风声。

良久,校长低沉而严肃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他看向伊院长,问出了一个关键至极的问题:“老伊,那你知不知道,李毅飞同学现在……他的股票账户里,具体有多少资金?”

这个问题,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刚刚平复的湖面,再次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再次凝固了。伊院长、陈院长、书记,连同提问的校长自己,都陷入了更深的思索和震惊的余波中。

他们互相看着,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好奇、难以置信,甚至还有一丝对未知巨大数字的本能敬畏。

伊院长沉吟片刻,小心翼翼地提议:“这个……具体的实时数字,恐怕只有毅飞本人最清楚。要不……我们把他请过来,当面问问?”

这个提议虽然有些突兀,但在此刻,似乎是解开谜团最直接的方式。

校长和书记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决断。书记微微颔首:“也好。那就麻烦老伊联系一下,请李毅飞同学现在过来一趟。注意语气,别吓着孩子。

接到伊院长亲自打来的电话时,李毅飞正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听到院长召唤,他有些意外;而当听到是去校长办公室时,一丝紧张感悄然爬上心头。

虽然他心智远超同龄人,但面对学校最高层的两位领导,且是在这种单独召见的情形下,难免有些忐忑。

他迅速整理了一下书本,怀着几分疑惑和谨慎,走向了那座庄严肃穆的行政楼。

“咚咚咚。”李毅飞轻轻敲响了校长办公室厚重的木门。

“请进。”里面传来校长沉稳的声音。

李毅飞推门而入,一眼便看到沙发上端坐的四位重量级人物——校长、书记、伊院长、陈院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