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通过了考核,褚归现场写了一张申请表,曾所长在上面签下他的大名,剩下的手续要盖了章,到公社政府做相应的报备与审批。简而言之,办卫生所比褚归和杨桂平想象的麻烦。
到了上午的下班时间门,褚归和杨桂平到公社唯一的饭店吃了顿午饭。卫生所是替困山村办的,杨桂平抢着要请客,褚归随便点了碗便宜的汤面,凑合着吃了。
“曾所长,您看看还有什么差的吗?”褚归在卫生所与公社政府之间门往返了数次,千层底都磨平了一层,终于把报备的手续跑完了。
“行了,我让他们准备准备,你周一来领东西吧。”曾所长的话犹如喂了褚归他们一颗定心丸,“社员们看病难的问题其实政府的领导跟我们也讨论过很多次了,可培养一个医生有多难褚归你也清楚,治病救人的事不是儿戏。”
曾所长沉重地叹了口气,青山公社下面包含十一个大队,不知他们何时才能彻底实现病有所医。!
第45章
褚归沉默片刻,培养一个医生确实很难。准确来讲,县级以下的各卫生所配备的许多人根本不能算作医生,只能叫做普通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在大城市扎堆,村里人经常自嘲他们是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
“曾所长,关于社员们看病难的问题我有一个想法。”褚归上辈子在困山村虽然消息闭塞了些,但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知道明年初上面会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基层,不过由于医疗队人数有限,加上交通困难和食宿等原因,医疗队下乡仅惠及到了少数农民。
褚归觉得公社卫生所可以借鉴巡回医疗队的方法,定期安排卫生员到大队去:“这样一来既改善了乡亲们对看病的需求,又不耽搁干活。”
“我会认真考虑的。”曾所长若有所思,公社的卫生员大都跟底下的生产队沾亲带故的,动员他们下队巡诊应该不难。
事实上还有另一项真正能改变现状的举措——开展医学速成培训班,向学员们教授医学常识和对常见病的简单治疗方法,培养一批专门为农民们看病的“赤脚医生”。
上辈子这种医疗模式最先在海城的某个公社兴起,后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褚归无意抢开创者们的功劳,况且村里人没读过多少书,文化水平较低,赤脚医生们的组成群体多为当时的下乡知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褚归即使提前也没多大的意义。
离开卫生所时已临近五点,褚归扣上草帽去了趟公社的邮局,看看是否有京市的来信。邮递员鲜少往村里去,之前韩永康第一次给他寄信,寄了整整一个月,后来贺岱岳便养成了但凡上公社就要去邮局转转的习惯。
“京市来的信啊?我找找。”邮局柜台的员工翻了翻台账,“有!一封信,一个包裹。”
褚归取了信和包裹,寄件人是姜自明的名字,看时间是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天寄的。
杨桂平提过了包裹,褚归没跟他客气,十来斤的重量他是能提动,但提得动跟提着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明显是两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