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工,您怎么会……”
“我必须告诉你,”郑工的声音里充满了无法抑制的恐惧,“过去一个月,我每天晚上都做同一个梦。梦里,我就在那个该死的B3层巡逻,手里拿着封条,可那些柜台,那些门,我怎么都贴不完,永远都贴不完……”
他的声音哽咽了:“但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昨天夜里,我醒过来,发现我的床头,放着一套旧工装,蓝色的,胸口绣着两个红字——B4监管。”
沈默的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
“衣服里还有东西,”郑工的声音抖得更厉害了,“一张手写的便条,上面说……上面说:‘你逃了三十年,现在轮到你接班。’那笔迹……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和当年我们在B4控制板上看到的值班表,一模一样!”
挂掉电话,沈默坐在椅子上,全身冰冷。
残响不仅在“续命”,它还在“追逃”。
它正在将被遗忘的过去,一个个重新拉回棋盘。
如果说他和苏晚萤是“补录”的,那郑工就是被“召回”的。
这个系统,远比他们想象的更智能,也更具攻击性。
必须测试“交接”的可能性。
一个疯狂的念头在沈默脑中成型。
他要主动出击,尝试将这份“厄运”转移出去。
他花了一整天,将B4事件的所有资料,包括照片、录音、分析报告和郑工的证词,全部整理成册,并为它起了一个正式的、带有终结意味的标题——《新华百货残响事件终结报告》。
随后,他通过内部渠道,在市档案馆的公开系统中,正式提交了这份报告,请求归档。
他想看看,当这份“信息”被一个庞大的、官方的系统接收后,会发生什么。
当晚,他家客厅的监控摄像头,在午夜时分悄无声息地自行启动了。
画面中,沈默自己,穿着睡衣,面无表情地从书房走出来。
他手里拿着一份报告的副本,径直走到玄关的储物柜前,从里面拿出一个从未用过的牛皮文件盒。
他将报告副本郑重地放入盒中,然后用马克笔在盒子外面写下两个字:“B5”。
做完这一切,监控里的“他”俯下身,对着文件盒,用一种近乎耳语的音量,说了一句录音勉强能捕捉到的话:
“下一站,轮到他们看了。”
而躺在卧室床上的沈默,对这一切毫无记忆。
第二天一早,档案馆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对方的语气充满了困惑和歉意。
他们告诉沈默,他昨天提交的那份《终结报告》原件,不见了。
档案管理员可以发誓他亲手将报告锁进了待归档的保险柜,但今天一早就不翼而飞。
更诡异的是,系统后台的日志却显示,这份报告在凌晨三点,已经成功归档,只是归档的位置,是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分类——“未命名地下档案库”。
一切都失控了。
夕阳西下,沈默与苏晚萤并肩站在即将被拆除的新华百货楼顶。
晚风吹动着他们的衣角,脚下的城市华灯初上,一片繁华,仿佛能吞噬掉所有的罪恶与秘密。
“我们烧了告示,念了名单,封闭了入口,可残响还在……”苏晚萤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的空洞,“它甚至学会了利用我们的规则,利用官方的程序,用我们的方式继续生长。”
沈默的目光越过眼前的废墟,投向远方的城市天际线。
那些林立的高楼,在暮色中像一座座冰冷的墓碑。
他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得可怕:“或许……我们从一开始就错了。或许真正的‘残响’,不是那些死者的执念,而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是我们这些不断挖掘、不断求证、不断重演真相的人,在一次次为它注入新的能量。”
他的话音未落,口袋里的手机和苏晚萤的手机,以及整座城市里无数个安保中心的警报器,在同一瞬间,发出了尖锐的鸣叫。
全市三座与新华百货同年代建成的老式商业楼,它们的电梯监控系统同时发出了最高级别的故障警报。
三块不同的屏幕上,呈现出完全一致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电梯门在非运行楼层缓缓开启,门外,是那个他们无比熟悉的、布满水渍和霉斑的B4密室。
而在每一扇洞开的电梯门前,都静静地站着两个背影。
一个高大,一个稍显纤细。
那正是他们两人的背影。
残响,已经不再局限于一栋楼。它扩散了。
就在沈默和苏晚萤被眼前这超现实的一幕彻底震撼时,沈默的手机屏幕上,一个没有来电显示的号码,正以一种不容拒绝的姿态,疯狂地闪烁着,尖锐的铃声撕裂了楼顶死一般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