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接过画纸。
画面触感粗糙,炭笔的痕迹很重。
画中,一个高大的背影站在冲天的火光前,那身形轮廓,赫然是他自己。
然而,在那背影的阴影里,却隐隐透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轮廓——宽肩、微驼,带着一种老派学究的气质。
两个背影,在火光前诡异地重叠、融合,仿佛下一秒,那个潜藏的影子就要彻底吞噬前者。
它与他在镜中看到的“教师”幻影,完全重合。
他没有像林小雅预想的那样愤怒或惊恐,更没有将画焚毁。
他只是将画纸平铺在唯一的工作台上,打开了一盏小小的紫外线灯。
幽紫色的光芒照射下,奇迹发生了。
在画纸粗糙的纤维深处,一些极淡的、水波状的荧光纹路缓缓浮现出来。
那纹路与他在石碑残响中看到的“记忆场”波动,同根同源。
“它在借她的手,继续画我。”沈默的声音冰冷如铁,不带一丝感情。
那个东西,那个污染源,不仅存在于镜面反射中,它还能通过被污染者的精神,影响现实,甚至……创作。
这个发现让他不寒而栗。污染的深度,远超他的想象。
他立刻着手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他称之为“认知剥离实验”。
他通过加密语音,请求苏晚萤在完全不透露他近况的前提下,分别致电三位曾与他紧密共事的市局警员,请他们用几个关键词,描述“沈默探长的典型行为特征”。
他需要一个来自外界的、客观的“沈默”形象。
苏晚萤效率极高。
几个小时后,一份清单通过“记忆密钥”纸条送了进来。
清单上罗列着警员们对他的印象:逻辑链缜密、语速快、习惯用指节敲击桌面、分析时眼神会失焦、书写时字迹会微微右倾……
沈默坐在黑暗中,将这份“他人眼中的我”的清单,与自己近期的行为模式逐条比对。
他像一个最严苛的审计师,审查着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无意识的动作。
很快,他找到了三项致命的偏差。
第一,他近来思考时,会无意识地停顿在家中各个房间的门框边缘,仿佛正犹豫着要不要推开一扇看不见的门。
第二,他说话的尾音,在不经意间会微微下沉,带上一种类似于叹息的质感。
第三,也是最让他毛骨悚然的一点,他在笔记本上书写自己的名字时,“沈”字的最后一笔,开始不受控制地向上挑起。
那不是他的笔锋,他从未有过这样的习惯。
结论清晰而残酷:污染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潜意识与行为模式中,它正在像一个病毒改写代码一样,悄无声息地替换着构成“沈默”这个人的基本轮廓。
深夜,万籁俱寂。
沈默坐在那张唯一的椅子上,再次缓缓闭上了眼睛。
这一次,他没有构建任何防御性的记忆。
他只是等待着。
如期而至,那个“视网膜上的倒影”清晰地浮现。
它依旧是“教师”的模样,嘴角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上扬得更厉害,带着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似乎正要开口说些什么。
沈默没有闪避,反而主动迎上了那道目光,在自己的意识深处,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清晰,宣告道:
“你可以模仿我的行为,复制我的记忆,甚至篡改我的习惯。但有一件事你永远无法做到。你无法经历我的思考,无法体验我的迷茫,无法重现我为了寻找真相而犯下的所有错误。”
他的意念如同一柄手术刀,精准地刺向对方的核心。
“你不是我——因为你,不会犯错。”
话音落下的瞬间,倒影瞳孔骤然紧缩,那得意的笑容僵在了脸上,仿佛被瞬间冻结。
下一瞬,一声极轻、却又无比清晰的“吱呀”声,突兀地在沈默的左耳边响起。
那声音,就像一扇尘封已久的沉重木门,被从外面推开了一道微不可察的缝隙。
他端坐不动,全身的肌肉却瞬间绷紧。
他没有去寻找声音的来源,只是将手缓缓地移向桌上的录音笔,按下了录音键。
对着空无一人的黑暗,他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音量,低声呢喃:
“它怕的不是光……是‘不被承认’。”
话音刚落,窗外,那曾如亿万巨眼般睁开的城市玻璃幕墙,所有的光芒涟漪在同一时刻悄然退去,恢复了深夜的沉寂。
仿佛那亿万双眼睛,随着他意识中的胜利,同时疲惫地闭上了。
房间里重归绝对的死寂,只有录音笔上的一点红光在无声闪烁。
就在这片刻的安宁之中,桌上那部经过特殊设置、理论上只有苏晚萤才能拨通的加密手机,突然发出了一阵急促而单调的蜂鸣。
那是市局内部统一配发的、代表着最高紧急等级的来电铃声。
沉寂,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