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黛君离开,赵熹走到承平身边,抱怨道:“你这妹妹机灵得很,明日不知又要搞什么鬼!”
承平只叹:“随她去吧,脓疮早些戳破才好!京都不安,平州不平啊!”
第155章 朝会
陶希仁回到家又要扎进灵堂,管家哪里肯呢,跟在他身边寸步不离,陶希仁数次驱赶都无用。陶希仁无可奈何,正要与他解释,又有婢女急急跑来禀道:“老爷快去看看小公子吧,小公子出事了!”
孩子是陶夫人留下的唯一骨血、又是自己血脉,陶希仁哪能不心疼?连忙赶了过去查看,只见孩子瘦瘦小小、面黄无彩、闭着眼睛在乳娘怀中大哭不已,嗓子沙哑都不肯停。陶希仁忙问:“这是怎么了,快去请冯大夫!”
管家走上前从乳娘怀里结过孩子,转身塞入陶希仁怀中,陶希仁初还不肯接、但终究血浓于水,还是小心翼翼抱了过来,轻轻摇晃臂弯,慢慢哄逗。孩子似乎也认得父亲,又哭了一小会,抓着陶希仁的衣袖安稳睡去。
孩子出生时京都动荡,再加上陶夫人因此而亡,陶希仁的心思在别处、并未经常探望,更从未抱过他。如今看这孩子向一片树叶落在自己怀中、浅浅的呼吸和温热的体温流进自己心里,陶希仁的心蓦地软了下来,他忽然觉得愉悦,又忽然觉得不安;他忽然有了无数眷恋,又忽然不愿再承担;他的世界忽然缩小,只剩这一个小小孩子,又忽然放大,叫他想起那芸芸众生。
原来一个孩子就能叫自己如此幸福,百姓所求,不也就是如此么?子孙兴旺,阖家团圆,平安康健,岁岁年年。当初自己四方游学,开坛授课讲忠孝仁义,除书生学者外也有农人商户等三教九流来,自己都一视同仁。有一次有一农人问,只要忠君就可以保庄稼丰收、家人安乐么?众书生哄然大笑,他们笑农人粗鄙狭隘、不识大理不通大道,可如今想来,仓禀实、生民安,这不才是大道理么!儒家讲礼教,上下有分为礼、各守其份为教,可君不能保民何以分上下?民不得安生何以守其份?天下纷乱何以行仁,争功夺权何以教化?天下安而儒门兴,天下战而杂学起,皆因生才为本、礼居于后,先有人家,后有天下,非各享一家之欢何以共礼乐之君?
管家见他沉默不语,以为他怜惜爱子、悼念亡妻,趁机跪下哭劝道:“老爷,老奴随太爷多年,知道太爷和老爷一向以天下朝廷为先,可陛下毕竟已经去了,您就算随他而去又有什么用呢?您要继承老爷遗志、不就应该扶持大殿下、安定天下么?何况公子已经失去了母亲,您忍心让他再失去父亲么!”
陶希仁抱着孩子泪流不止--陶家清名终究要毁在自己手中!
第二□□会,文武百官皆至,承平和赵熹姗姗来迟。赵熹见陶希仁也在列中,心中一喜,还未向他寒暄,就听有文官道:“百官朝会礼严庄重,因时候特殊无官无职却有功之人上殿还可接受,可双元亦登殿,未免有失体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