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穿越历史>徐吉标传> 第十一章:徐吉标勤奋好学 张三姐贤淑能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徐吉标勤奋好学 张三姐贤淑能干(1 / 2)

徐吉标在合肥义城大张圩南埂,也就是在巢湖水边,确切的说,大张圩南埂就是巢湖大圩埂。

合肥义城大张圩南埂,静静地依傍着巢湖的大圩埂,仿佛一位老者,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徐吉标便生活在这个充满古朴气息的地方。

放眼望去,整个圩埂周边尽是茅草搭建、土坯为墙的房舍。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虽质朴简陋,却透着一种别样的亲切与温暖,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生活与希望。

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地域称谓。在巢湖南边,人们习惯将此地称作焦湖北。而这一说法,源自久远的传说,陷巢州,涨庐州的说法。巢湖又叫焦湖,许是与传说的焦老有关。合肥义城南埂这边被叫做焦湖北,而在槐林嘴那边的巢湖之南岸,则被叫做焦湖南。

徐吉标小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巢湖的风,吹过圩埂,也吹进他的心里。圩埂边的茅草屋,见证了他的欢笑与泪水,而关于焦湖的古老传说,更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好奇与探索的种子。每到夜晚,他或许会躺在土坯房的炕上,听长辈们讲述那些与焦湖相关的神秘故事,想象着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的种种传奇。

在这片名为焦湖北的土地上,徐吉标的生活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与巢湖的水波、圩埂的茅草、古老的传说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一无二的成长记忆,也将深深影响着他未来的人生轨迹。

在大张圩南埂这片土地上,渔民生活的气息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大多数居民都是从四面八方流浪而来的渔民。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战火纷飞,社会不安,他们失去了稳定的家园,只能以小船为家,漂泊在茫茫水域之上。

这些流浪渔民,为了生计,随着水流和风向四处迁徙。他们在船上起居、劳作,每一片陌生的水域都可能成为他们短暂的停留之地。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居无定所,不知明天将漂向何方。捕鱼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技能,也是他们在动荡岁月中艰难求生的依靠。

然而,徐吉标却是这片土地上的本地人。他的祖辈在大张圩南埂扎根已久,见证了这里的岁月变迁。与那些漂泊而来的渔民不同,徐吉彪对这片土地有着更深的眷恋和归属感。他熟悉圩埂上的每一处角落,知道哪块土地最适合种植蔬菜,明白巢湖在不同季节的脾气。

徐吉标看着这些流浪渔民,心中或许既有对他们漂泊生活的同情,也有着一种同处一片土地的情谊。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本地人与外来流浪渔民在大张圩南埂相遇,他们的生活相互交织。徐吉标或许会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新邻居,而流浪渔民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存智慧,也为徐吉彪的生活带来了别样的色彩,共同谱写着大张圩南埂在动荡年代里独特的生活篇章。

在大张圩南埂,徐吉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练就了一身令人称羡的水上本领。他水性极佳,仿佛与水融为一体,能像鱼儿般自在穿梭于巢湖之中。无论是湍急的水流,还是幽深的水域,都无法阻碍他在水中畅游。

徐吉标不仅水性好,对划船捕鱼更是精通。他熟练地握住船桨,轻巧地划动,小船便如灵动的水鸟,在湖面上轻盈前行。他熟知巢湖的每一处角落,知晓哪些水域鱼儿最为肥美,哪个时节适合捕捉何种鱼类。

捕鱼时,他眼神专注,紧紧盯着湖面,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总能精准地判断鱼儿的位置。当撒下渔网的那一刻,他充满自信,仿佛已经预见了满满的收获。收网时,他用力拉扯,肌肉紧绷,展现出渔家子弟特有的坚韧与力量。每一次成功捕获,都让他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徐吉标的这些技能,不仅是他在水乡生活的生存之道,更是他与这片土地、这片湖水紧密相连的纽带。他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大张圩南埂渔民的生活智慧,成为了这片水乡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在巢湖的波光粼粼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渔家故事。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大张圩南埂渔民们使用的渔网,多为工艺精巧的蚕丝渔网。这些渔网质地坚韧又不失细密,是渔民们捕鱼的得力工具,也承载着水乡独特的渔猎文化。

而这些蚕丝渔网的销售,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商贸脉络。负责销售渔网的,大多是来自焦湖南岸的人。他们来到合肥坝上街,在专门的渔网商行里,将一张张精心编织的蚕丝渔网摆上货架。

焦湖南岸的人们,或许是凭借着当地更为成熟的蚕丝产业,或许是掌握着独特的编织技艺,源源不断地为坝上的渔网商行供货。他们不辞辛劳,穿梭于焦湖两岸,将渔网带到大张圩南埂渔民的身边。

对于大张圩南埂的渔民来说,这些来自焦湖南的渔网供应商至关重要。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所需的工具,更是维系生计的希望。而对于焦湖南岸的销售者而言,与大张圩南埂渔民的交易,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