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的菊花坡藏在太乙峰的背阴处,秋分时节的野菊开得正盛,金黄的花瓣漫过青石坡,像铺了层流动的阳光。煊墨蹲在坡顶的老松树下,指尖抚过树干上的刻痕——是个极小的古琴符号,与松风琴琴尾的“松风”二字笔迹如出一辙。“苏婉果然把医案藏在这里。”他回头望向身后的人群,眼里漾着暖意。
老李背着修复好的松风琴,琴身裹着蓝布,边角露出的铜丝在阳光下闪着光;炳坤提着竹篮,里面装着刚从菊花坡采的野菊和远志,药香混着花香漫开来;玺铭牵着赵姐刚会走路的孩子,小家伙手里攥着片琴叶紫菀,蹒跚着踩过花丛,留下一串带香的脚印。还有十几个街坊的孩子,背着小小的采药篓,跟着张记老板的婆娘学认草药,叽叽喳喳的像群刚出窝的麻雀。
“按苏婉医案的标记,医案应该藏在‘松菊相照’处。”煊墨指着老松树的阴影,那里的菊花长得格外茂密,根部的泥土泛着淡淡的朱砂色。他让孩子们退后些,自己用铜铲轻轻拨开泥土——没挖几下,铲尖就碰到了硬物,发出“咚”的轻响。
老李赶紧放下琴,蹲过去帮忙清理。泥土下露出个半尺见方的陶盒,盒盖刻着朵盛开的野菊,正是苏婉最爱的纹样。盒身裹着层厚厚的松脂,像层天然的保护膜,六百年过去,依然完好无损。“这松脂和松风琴上的一样,”老李用指尖蹭了点松脂,“苏婉是用终南山的松树和菊花,给医案做了双重守护。”
打开陶盒的瞬间,一股混合着墨香、菊香和松脂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卷竹简,用蚕丝绳捆着,绳结处还系着朵干枯的野菊,花瓣虽脆,却仍保持着绽放的姿态。炳坤小心地解开绳结,展开最上面的竹简,朱砂写就的“儿科秘要”四个字映入眼帘,笔锋比之前的医案更圆润,像在对孩子说话。
“是专门讲儿科的医案!”她的声音带着激动,指尖划过“夜啼方”的记载:“取菊枕边土三钱,伴母乳喂之,效如神”。旁边画着个哄孩子的妇人,怀里的婴儿嘴角含着笑,憨态可掬。“苏婉连孩子夜啼都想到了,”赵姐抱着宝宝凑过来看,小家伙伸手去抓竹简,像是认识上面的字迹,“这比现代的安神药贴心多了。”
玺铭翻到第二卷,里面记载着“音药同频”的深层原理:“琴音有三境,初境悦耳,中境动心,高境化煞。配药亦有三法,凉配清音,温配浊音,平配中和音。”旁边画着对应的草药图谱,薄荷配急音、当归配缓音、远志配泛音,标注得清清楚楚。“这能帮刘医生完善音乐疗愈方案!”她赶紧掏出手机拍照,阳光透过花瓣落在屏幕上,给图谱镀了层金边。
最下面一卷是苏婉的手札,没有药方,只有些日常记录:“今日阿直带孩童来,教他们认紫花地丁,有个小娃把花插在我发间,笑言‘姐姐像菊仙’”“药圃的何首乌该收了,留些块根给明年的孩子当玩物”……字里行间全是细碎的温暖,像在看一位长辈的日记。
“这才是最珍贵的。”煊墨轻轻合上竹简,“苏婉的医道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药方,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柔。”他把陶盒放进竹篮,上面盖层野菊,“这些医案不能私藏,送考古所做保护性修复,然后整理成白话版,印成绘本给孩子们看。”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是考古所的车,还跟着辆挂着“海外中医交流中心”牌子的商务车。车门打开,下来个金发碧眼的女士,手里捧着本英文版的《中医基础理论》,看见煊墨就快步走来:“煊先生,我是安娜,从德国来的。”她指着商务车,“我们想引进‘苏氏音药疗法’,在柏林的儿童医院开设试点,费用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