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穿越历史>我在大唐当太子> 第三百七十九章 郑公交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七十九章 郑公交代(1 / 1)

如今的长安城依旧热闹非凡,在房相治理之下,关中各地的市税提升了不少。 朱雀大街上的道路早已被清理好,李承乾看着街道上的一个个商铺,可以从这些商铺上摆放的货物多少看出如今的经营情况如何。 父皇似乎并没有太多心思看这些,众人一路来到了郑国公府。 现在长安病重的老人很多,不仅仅有郑公,还有姑丈柴绍,听闻姑丈的身体也越发不如从前。 李承乾走入这处府邸,见到了年近七十的郑公。 东阳神色多了几分失落,她低声道:“最快三两月,最多半年。” 见父皇上前与坐在轮椅上的郑公说着话,李承乾也压低声音道:“辛苦你了。” 东阳道:“其实郑公到了如今,药已无用。” 李承乾微微颔首。 也不知郑公与父皇,还有房相都说什么,三人坐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李承乾站在屋外,看着秋风萧瑟的景象。 郑公的家人都站在一旁,神色也是凄凉。 李承乾道:“舅舅,其实此番回长安,孤也想让房相告老的。” 长孙无忌抚须看向太子殿下所望的那棵枯树,道:“其实臣……” “舅舅也想告老吗?” “臣……” 直到舅舅说不出话语,若这个时候皇帝退位,让太子登基,他是继续扶持国祚还是就此退下来。 若现在说要告老,未免引得这位东宫太子多想。 若要留下来,确实不如他所愿,也会让人觉得他赵国公贪慕权力。 李承乾道:“其实孤还是希望舅舅能在朝中留一段时日。” “臣领命。” 李承乾笑着从树上摘下一片枯黄的叶子,其实舅舅并不是一个贪慕权力的人,他是一位十分忠心的长辈。 长孙冲至今没有在朝中任职,长孙家的下一代几乎没有走入仕途。 这样忠心的舅舅,又何谈贪慕权力。 如果他能够作为新帝的舅舅,为这个大唐的新帝铺平向前的道路,那舅舅也能够名留青史,成为历朝历代以来权力最大且最忠诚的外戚。 相较于舅舅,东宫的外戚则显得薄弱了一些,苏亶的官职还在朝中留着,但他人已不在朝中,经营着武功县的士族子弟。 李承乾向舅舅报以笑容。 也说不上是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以后的大唐不会忘了这位舅舅为国事殚精竭虑。 不多时,李承乾又见老师从屋内走出来,行礼道:“老师。” 房玄龄抚须感慨道:“不曾想当初能够在朝堂上大声喝骂的郑公,如今已是这般。” 他神色多有失落,又道:“殿下进屋吧,郑公有话要说。” 李承乾又给了舅舅一个放心的眼神,快步走入屋内。 郑公养病的房间很宽敞,进入屋内便能闻到一股药材特有的味道。 “咳咳咳……” 听到虚弱的咳嗽声,李承乾上前行礼道:“郑公。” 魏征抚须微笑道:“没想到太子殿下也登上了泰山。” 李世民握着郑公的手,笑道:“他如今年轻鼎盛,身体健壮,他登泰山不需人搀扶。” 登泰山足足用了三天,其实也不算是多高的强度,走走停停也轻松些。 李承乾笑道:“若再爬一段山路,多半也撑不住。” 魏征忽然一笑,道:“殿下是个言出必行的人,老臣欣慰。” 李承乾在塌边坐下来,道:“身体的事郑公不用担忧,东阳是孙神医最得意的弟子,朝中还有天下最好的医官。” 魏征低声道:“老臣恐怕时日不多。” 李承乾上前道:“您万不要这么说。” 李世民眼眶通红,别过脸看向窗外。 轻拍着太子的手背,魏征低声道:“陛下东征之前,太子来见老臣,现在太子可还记得当初的话语?” “嗯,孤一直记得。” “治理天下就应该是脚踏实地的,老臣听陛下说了,这是太子在泰山上回答陛下的,还望太子殿下以后保持这份心,治理社稷需要数十年乃至几代人的心血,切莫骄纵。” “孤铭记。” 郑公放松着身体,用力呼吸着,道:“治理社稷谈何容易,当年先秦治理关中又废了几代人的心血,有汉之后治理社稷又有几次起伏,这世道难得太平了,后人的事臣看不到了。” “等臣老去了,还望太子殿下每到新年便给老臣烧一封书信,告知如今的社稷如何,臣也就心满意足了。” 李世民站起身面朝着窗外,时不时抬手用袖子擦拭着。 郑公又道:“陛下,辽东已收复,但治理社稷不能有妇人之仁,陛下对老臣等人宽容,待宗室诸王也是宽待有加,对各地士族也是加以安抚,可臣深知治理社稷光靠这些是不够的。” “陛下是英雄豪杰,是天下诸国敬仰的天可汗,陛下一言既出天下豪杰相随,可陛下可曾想过,如今的大唐不同,天下安定了,对一些人一些事不用再宽容以待了。” “殿下先行出去吧,老臣还有话与陛下说。” 李承乾点头道:“孤就在门外。” 走出郑公的房间,隐约可以听到父皇与郑公的话语,还有时不时地咳嗽声。 之后,话语声越来越低,也就不知郑公与父皇究竟说了什么。 直到天色入夜了,父皇这才从郑公的房间出来。 东阳又脚步匆匆走入房间,问诊了一番病情,“父皇,郑公睡下了,呼吸还算平稳,只要没有太大的情绪,如此安养也好。” 李世民颔首道:“回去吧。” 舅舅与房相,英公等众人在门前散去,李承乾与东阳跟在父皇身后一路回宫。 这两年朝中发生了太多事,军中多了几个骁勇的将领,朝中也多了一些新人。 夜色深了之后,李承乾这才回到东宫。 两年没有回到东宫了,崇文殿前的地面被刚擦洗过一遍,还有拔过野草的痕迹。 “回来了?” 听到爷爷的话语,李承乾爷爷在饭桌边坐下,道:“父皇与孙儿回来了。” 李渊手拿着筷子,看着桌上的菜肴道:“知道你今晚来得晚,朕让他们别撤走这些菜,用饭吧。” 李承乾接过小福端来的黍米饭与爷爷一起吃着。 夜色中,桌上的油灯在夜风下忽闪忽灭,李渊低声道:“郑公让你登基了?” “郑公没有明说,只是他老人家与父皇说了许多,孙儿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李渊笑道:“现在还有你舅爷,还有柴绍,李卫公他们都在盼着你这位储君登基。” “嗯,孙儿明白。” 李渊放下了碗筷,让一旁的内侍扶着伸了一个懒腰,便回到殿内休息了。 宁儿提着灯笼走到崇文馆殿,看着太子殿下独自吃着饭食,便默不作声地倒上一碗茶水。 李承乾将桌上的饭菜吃完,饮下碗中的茶水,这才起身回了东宫。 宁儿与苏婉都注意到了太子殿下脸上的疲惫之色,就算是从泰山回来之后,太子殿下都从未有过这般的疲惫。 好似从东征开始再到登上泰山,重新回到长安,一直以来紧绷的神经这才松懈下来。 今晚就连原本回到东宫的小於菟与女儿也没有这么兴奋,孩子们注意到父亲的精神不太好,没有言语。 洗漱完之后,李承乾就早早睡下了。 翌日,皇帝下旨休朝,而这天李承乾难得一觉睡到了天光大亮。 领着儿子与女儿在东宫门前松了松筋骨,便开始了晨跑。 “爹,孩儿何时可以去寻李卫公?” “李卫公还未答应收你当弟子。” “那……”小於菟欲言又止,在阳光下他的小脸通红,又道:“那李卫公要如何收孩儿为徒。” “你写一封书信,若卫公看了之后觉得能够收你为徒,你就可以去拜访他。” “好。”小於菟快步跑回了东宫去写信。 半个时辰后…… 小於菟盘腿坐在桌边,毛笔就搁在砚台上,他看着眼前的这张纸,胖脸上的神色如临大敌,纸张上如今一个字未写。 他还没想好要怎么给李卫公写信,又使劲挠了挠头,道:“妹!” 正悠闲转着魔方的小鹊儿抬头道:“兄,有何事?” “信是怎么写的?” 小鹊儿坐在桌边,朗声道:“应该先称呼对方,再自称而后写上要与去信之人说的话。” 小於菟先写上一个李字。 憋了半个时辰,这位皇孙终于在纸张上写下了第一个字,也仅仅只有这一个字。 他使劲挠头道:“李卫公的卫怎么写?” “这……” 小鹊儿惊异地看着兄长,再看向堪堪只是写了一个字的信纸,道:“要是娘知道兄不会写,多半又要挨打了。” “哎呀!”小於菟猛然惊觉,见殿内没有其他人,今天的东宫挺忙的,爹爹一早就去忙朝政了。 “这可万万不能被娘看到,鹊儿要给为兄保密呀。” 小鹊儿咧嘴一笑道:“嗯,保密。” 小於菟又陷入了沉思,双手叉腰道:“现在又该如何是好?” 小鹊儿道:“听闻当年爹爹因练习箭矢,而双手不能握笔,是爹爹口述,由姑姑与母妃来书写文书的。” 闻言,小於菟如醍醐灌顶,当即起身道:“本以为……我!足智多谋,天资聪颖,没想到妹妹也是天赋异禀,运筹帷幄,待兄去见四贤,定要让李卫公收我为弟子。” 小鹊儿看着着急离开的兄长,将凌乱的书桌收拾好,她自语道:“每次兄长坐了之后,都乱糟糟的。” 皇城,一个小身影拿着一张纸正快步奔跑在一个个官衙前。 往来官吏见到这个孩子纷纷露出笑颜,这位皇孙跑得很快,脚步敏捷地绕过一个又一个文吏,而后他纵身一跃,来到了秘书监。 因为秋雨之后的天气晴朗,关中的风也很干燥。 小於菟站定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走入秘书监内,文翰四贤不掌文书递交之事,他们执掌文翰修撰国史。 见到皇孙来了,来济抚须笑着道:“殿下今日怎来了?” 小於菟大口出着气,将纸张放在桌上。 来济又道:“殿下能够如此主动来学习,臣等欣慰。” “我来这里……想请老师帮我写信。” “哦,写信?给谁写信。” “李卫公。” “殿下为何自己不写?” “我……”小於菟思忖片刻,答道:“我才疏学浅,以免所写之事词不达意,还请老师相助。” 来济点头,这个理由还说得过去,便执笔道:“殿下请讲。” “家父乃当今太子,我自幼好学,天赋异禀,五岁识字,六岁便健步如飞,七岁能登泰山,如今……” 话语声停下,小於菟又道:“不行,不能这么写,我要谦虚。” 来济执笔划去刚刚的一席话,等候着殿下接下来的话语。 “我乃当今皇长孙,家父乃当今太子,我天赋异禀,足智多谋,如我这样的人,自然是要拜天下名师的……” 言罢,小於菟纠结着道:“这样也不太行。” 来济十分娴熟地又划去刚写完的字。 …… 皇帝召见了赵国公,房相,岑文本,还有英公李绩正在甘露殿内商议着。 从早晨一直到午时,这场谈话也没有结束,看起来陛下是有很重要的事要商谈。 之后陛下又召见了褚遂良,于志宁,刘洎等人。 而此刻的中书省内,李承乾已知道儿子去找文翰四贤,东宫第一时间送来了消息。 但看着手中的军报,在突厥有一个叫阿史那车鼻的人,当年的漠北败亡之后,这位阿史那车鼻屡屡北上,抢占漠北的牧场与人口。 如今李思摩还在戍守辽东,阿史那社尔送来的军报,他觉得这个阿史那车鼻得势之后会是隐患。 不过金春秋也送来了急报,当高延寿与金春秋扫平了百济之后,他们在白江口遇到了倭人,这些倭人趁着百济与新罗大战,想要趁机劫掠。 金春秋已找到了攻打倭人的借口,并且决定于今年入冬渡海攻打倭人。 金春秋是个很好用的傀儡,他当然有心成为新罗王,也有进取之心 渡海攻打倭人需要调动整个新罗的国力,他对朝中来报的内容中就有要成为新罗大将军的讲述,只需要大唐给他一个大将军的封号,他就可以统领整个新罗投入到征讨倭人的战争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