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没忍心杀了另一个自己。 “去病。” 霍去病站定,没转身。 刘彻急问道, “留下来吧!朕需要你!” “您谁都不需要...” 转身,霍去病露出帅气的笑容, “还有,您想要的天下... 我真的不喜欢。” 刘彻僵住,霍去病离开。 ........... 霍去病出, 站定,躬身行礼,董仲舒微笑, “侯爷,之后就靠你了。” “先生...”霍去病竟哽咽,“慢走。” 董仲舒进。 “你把朕是一阵好耍啊!” 刘彻冷冷盯着董仲舒, 董仲舒是全天下思维最接近刘彻的人, 一个“异”字,就猜到了一切。 董仲舒须发全白,老态龙钟,眼中却是灼灼放光,就像在看一个胡闹的孩子一样,看向刘彻。 “别这么看朕! 你不跑吗?还敢回来求死?!” “生死本是天理,老夫到了年纪,有什么放不下的?” 刘彻瞳孔一缩, 厉声问道, “你回来到底是要做什么?!” “我是想与你说两句话。” 刘彻不语,只是冷冷盯着董仲舒。 董仲舒笑了笑,用着正常说话声音, 开口道, “你众叛亲离,当得此败。” “呵呵,你与朕说有什么用? 你要出去喊,去长安城喊,让百姓都听到! 听到朕是个昏君!” “我不需要喊,天下人已经听到了。” 刘彻猛地顿住。 “还有一句,” 董仲舒面上笑容收起, “刘彻,从见到你的第一面起,我就很烦你, 真的很烦。” 刘彻眼中冷漠。 董仲舒面容平静。 .......... 一片闪着白光的世界, 董仲舒背影模糊不清,走在前面, 刘据亦步亦趋的想要追上,可却怎么都追不上, “先生!先生!您要去哪?!” 刘据还是孩童模样,跑得摔倒在地上, 董仲舒停下,转身,走过来,扶起小刘据, “殿下,之后的路,你要自己走了。” “先生!” ........... “先生!” 刘据猛地从梦中惊醒,第一眼看到的是坐在床榻边的霍去病, “表哥...” 刘据自己都没注意到,脸上还有着泪痕。 “据哥儿,先生走了...” 霍去病擦了把眼睛, 刘据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喃喃道, “是吗?” “我们走吧。” “嗯。” “娘亲呢?” 霍去病扶起刘据, “姨妈被幽了。” “大舅呢?” “他要留京,找机会救出姨妈。” 刘据走出被幽的宫殿,望天。 太子据, 被逐出长安。 (第三卷完) 汉景帝中元元年,帝立皇子彻为太子。 广川一地, 邻齐鲁,靠燕赵,依三晋, 此地儒、道治国之术蔚然成风,为中原学风最显处, 不论持哪门诸子,尽可入此地立学论道,广川汇天下学子,逸才俊秀无数, 诸生过地,都要去一人门下听学, 天才公认的天才。 故庄村 衣着各异的读书人挤在一处院内, 由于人太多,都被挤出了院外,在村里树下四散坐着,满眼虔诚的望向帐内。 董仲舒的学生,挤出小院, 高呼道, “先生云:《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口口相传, 院外的各地天才,都兴奋的张嘴默颂, “不枉此行啊!这一句便够了!” “然也,我平日未通之事,一下想清楚不少!” “天人相与..说得太好了!” 亲传学生擦了把额头上的细汗,再转身挤进小院, “借过,借过。” 院内坐满的学生,肉贴肉挤在一起,终于是给让出了一条缝隙,顺着缝隙,传话那学生,钻到最前,闭口闻言, 高台上挂着布幔,其中时隐时现一道飘逸身影, 董夫子。 正值而立之年的大儒生,手握简牍,沉吟了一会儿, 又开口, “《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以知自醒勉身。” 院内一片骚动,那传话的学生,抹了把汗水,像是带着神圣使命一般,又挤出了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