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大臣们头皮发麻的是每日早朝。
每当议完正事,皇上总会状似无意地提起这茬,然后用那种能冻死人的语气开始“闲聊”。
比如今天,议完西北粮草,康熙端起茶盏,慢悠悠地呷了一口,目光似笑非笑地扫过底下鹌鹑似的臣子们:
“说起来,朕近日看了不少秀女的名帖。真是让朕大开眼界啊。”
众臣心头一紧,来了!
康熙点出一个姓氏,那被点到的老臣腿肚子一软,差点跪下去,语气平淡,却愣是让人听出了嫌弃。
不等那大臣辩解,康熙又转向另一位:“这诗朕看了,辞藻华丽,就是这哀怨之气……是不是太重了些?东宫可不是伤春悲秋的地方。”
被点名的老臣脸都白了,他家姑娘不过是写了首闺阁诗,怎么就到“哀怨”了?
康熙放下茶盏,轻轻叹了口气,这声叹息比骂人还让人难受:“朕原以为,诸位爱卿平日里治国理政都是能臣干吏,这家教门风自然也应是极好的。
如今看来……倒是朕期望过高了。”
“臣等惶恐!”底下哗啦啦跪倒一片,心里都在哀嚎:皇上!您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天仙啊!
退朝的钟声响起时,大臣们如蒙大赦,几乎是互相搀扶着走出太和殿。
春风拂面,他们却只觉得后背发凉。
“王大人,您看这……”
“别提了,李大人,老夫回去就让小女赶紧把诗稿烧了!”
“造孽啊……当初到底是哪个起的头提议这事的?!”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这哪里是选太子妃,这分明是皇上拿着放大镜,在满天下挑剔未来儿媳妇,顺便把他们这些臣子放在火上反复煎烤!
现在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后悔,总之就是非常后悔。
只盼着皇上能早日找到那位符合所有严苛条件、仿佛只应天上有的太子妃,结束这场漫长的、波及朝野的“噩梦”。
*
夜色深沉,几位一品大员的府邸书房内,却仍是烛火摇曳,隐隐传出压抑的哀叹声,偶尔还夹杂着几句几近哽咽的抱怨。
“殿下是何等人物啊!”
一位老臣对着心腹幕僚,几乎是捶胸顿足,“学问、品性、仪态,样样都是顶尖的!能侍奉这样的储君,是我等的福气,朝野上下,谁不心服口服?可……可皇上他……”
他猛地收住话头,像是怕隔墙有耳,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充满无奈的叹息,“唉——!”
*
另一处朱门府邸,主人正对着满桌珍馐毫无胃口,对着福晋连连摆手:“别提了,夫人你是不知道今日朝上的情形……皇上那眼神,扫过来就跟刀子刮骨头似的!
咱们家姑娘那点小事——就是上次去庙里进香走得快了那么半步,居然都被皇上拿出来说‘行止不够沉稳’!这……这让人上哪儿说理去?”
他越说越委屈,声音都带上了颤音,“殿下那般宽仁,怎么皇上在这事儿上就……就这么不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