捊,是一个四川方言口语常用动词。 在普通话中,捊发音1pou,表聚集;2pou,用手捧,同“抔”;3fu,表示击打。 《康熙字典》中,捊字有几个不同的唇音,发音如下: 《集韵》《正韵》蒲侯切,??音裒。即今pou音 《集韵》蒲交切,??音庖。即今pao音 又《集韵》房尤切,音浮。fou音,今转fu音。 浮字至今一些方言还保留fou的发音,任贤齐的那首歌《伤心太平洋》:“浮浮沉沉往事浮上来”,不少人把“浮”唱成fou音。 四川方言中,常用动词“捊”发音:páo,音同“庖\/袍”,遗存的是“捊”字其中一个古音。 几个“孚”做部首,四川方言里面音发pao的常见字:捊、浮、脬 捊,就是本文所讲的动词。 浮,不少四川方言口语仍把“浮”fu说páo,例如广汉方言:“浮浮鱼ㄦ”páo pāo yu ;“浮fu起来”说“浮páo起来”;鱼浮在水面说“鱼浮páo面”等。古无轻唇音,f声母出现时间较晚。浮发音páo,这个音很存古了。 脬,尿脬sui\/?iào pāo,膀胱的俗称。 四川方言中,捊字的主要词义: 一、用手足或工具把东西收拢或拨拉到某个地方。 《说文·手部》:“捊,引取也。从手,孚声,抱,捊或从包。”段玉裁注:“古时孚声、包声同在三部。” 《玉篇·手部》:“捊,《说文》曰:‘引聚也’,《诗》曰:‘原隰捊矣.’捊,聚也。” 《礼记·礼运》:“人情以为田。”郑玄注:“田,人所捊治也。”孔颖达疏:“捊, 谓以手捊聚。”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昭人谓以手捊聚之为捊,音如庖。《说文》: ‘捊,引取也。’ 即此义。” 《白马宝卷》:杜氏打了几鞭,那马只是捊蹄直立,连声高嘶。 例句:(笔者举的例子,可以用四川话来读哦) 1、桌子上的花生晒干了,把它捊拢捊拢,装起来,收进屋去搁起。(收拢) 2、小孩把瓜子倒得一桌子都是,他把它捊到桌子边边上。(扒拉到旁边) 3、他气疼ㄦ了,伸手把桌子上的东西下(下音“hà”,全部)捊到地上去了。(此处,一些地方如广汉话,“捊”也说“戽”,音“富”,因动作同手戽水相似) 4、四川话把碗里食物扒拉进嘴里,说“捊” 。 (小娃娃吃饭,大人在旁边啰嗦):你过捊嘛,不要在那儿一颗颗数!或者:光晓得搛菜,你还是多捊几口饭嘛!(扒拉) 5、去把秧田缺缺捊开,放点秧水。 “捊”字的这个义项,平时生活中用的多,所以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古时,“捊”还通假为跑,(动物)扒拉义。 五代·杜光庭《录异记》卷二:“行及道中,所乘之马跑地不进。” 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 “昔患于乏水,适有虎跑足涌泉,觱沸徐清,挹酌无竭,因号虎跑泉,而庵以此得名。” 过去我以为虎跑泉是老虎跑动经过的泉水,如今看来居然是老虎扒拉出来的泉水? 上述两例,今四川方言动物的扒拉,用“刨”páo字,和人的扒拉“捊”已经区分开来。“虎跑泉”从字义上说,当为“虎刨泉”而不是“虎捊泉”。 如今不少人容易把“捊”误用为“刨”páo,要注意和“刨”字的区别。 刨主要是挖掘的意思,如“刨坑”、“刨土”、地里“刨花生”;或指动物的扒拉动作,如川话俗语“狗刨骚”。 人的扒拉动作,用“捊”。 四川人说“狗刨骚”的游泳姿势,指双手向后捊,双脚不停打水的爬泳姿势了,这属于固定俗语借用。 二、由扒拉义,引申为推〈掀、撨、揎〉。如把人或物推〈掀、撨、揎〉到旁边。 例句: 1、他把小李从门边捊开,走了出去。 2、他把门帘轻轻捊开,走了出去。 三、由扒拉义,引申为捋lu:1用手指顺着抹过去。2梳理;整理。 例句: 1、他心里发慌,用手捊了两下头发,强作冷静。(抹) 2、你那头发那么乱,你还是捊整一下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