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穿越历史>明末隐龙> 码头兑换的烟火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码头兑换的烟火气(2 / 2)

日头偏西时,老周让伙计抬出半筐新币,铜铃敲出三声长音:"乡亲们注意了!凡今日兑钱的,每两碎银再返半分火耗,当验币奖!"人群顿时骚动,老汉们数着掌心里的额外银角,婆娘将钱小心塞进孩子衣领。

卖炊饼的赵老汉攥着两枚新币,忽然想起上个月的事:"官爷,我上个月在市集收到假币,差点被掌柜的扣了炊饼担子……"老周叹气:"老伯放心,以后您收币时,先对着天光看罐纹,再用牙轻咬——真银留印,铅钱打滑。"他掏出枚带齿印的新币,"您看,这是我刚咬的,齿印里都是白的,没半点青灰。"

码头上的脚夫们围过来,领头的刘三拍着胸脯:"周官爷,以后咱们脚夫队帮您盯着假币!"他晃了晃腰间的新币串,"咱们走南闯北,哪儿的钱没见过?涂山币坠手、亮堂、有罐纹,揣在怀里踏实。"老周大笑,让伙计给每个脚夫添半分验币奖:"那就劳烦各位兄弟,把咱涂山币的实诚,带到岷江两岸去。"

黄昏收市时,木台上积了层细细的银屑,那是百姓兑换时不小心蹭掉的。老周用鹅毛扫将银屑收集起来,倒入专门的陶罐——这些银屑攒够了,能打几枚银钉加固工坊的梁柱。他擦着戥子时,发现陶碗底沉着片指甲盖大的银片,边缘带着不规则的毛边,正是新币特有的手工凿刻痕迹。

"师傅,码头上的百姓说,咱们的钱比祠堂的香炉还灵光。"学徒阿福抱着账本过来,脸上沾着验币时的铅粉,"有个大娘说,把新币放在米缸里,老鼠都不咬。"老周笑着摇头,望向江面的货船,船桅上挂着的新币串在暮色中闪着微光:"百姓的信任,比银子贵重百倍。"

细雨渐歇,锦江的浪花拍打着码头,归巢的水鸟掠过兑换庄的飞檐。老周将最后一枚新币放入陶罐,罐口的铜补丁与币面凸点严丝合缝,仿佛天生就是一体。他忽然想起今早收到的信,汶川大寨的老族长在信里说,寨子里的青稞种已经用新币换回来,就等着雨水浸润土地——这些带着人间烟火气的银钱,终将像谷雨时节的雨水,滋润蜀地的每一寸土地。

二更天,老周坐在工坊灯下核对码头兑换账册,狼毫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阿福捧着戥子进来,忽然指着账本惊呼:"师傅,今日兑换碎银三千七百两,竟收了八百两铅杂!"老周却盯着"验币奖"一栏,五钱碎银兑换时返的半分银,在账本上连成温暖的曲线:"这些铅杂,是私铸坊的黑心;这些返银,是咱给百姓的定心丸。"

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混着锦江的浪涛,像极了新币碰撞的韵律。老周摸着账本上的墨迹,忽然想起码头那个攥着新币不放的妞妞,想起她掌心的温度——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千万个家庭的生计,是匠人们一锤一凿的初心。

当第一滴夜雨打在窗纸上,老周吹灭油灯,工坊的炉火却依然旺盛。他知道,明日的锦江码头又会挤满兑换的百姓,那些带着陶罐补丁记忆的新币,将从这里出发,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蜀地百姓心中最实在的依靠。而他手中的戥子,称量的不仅是碎银的分量,更是官炉与民心之间,那杆永**衡的天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