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美】:司马迁真是偏爱李家人。
赵匡美不由感叹,也是因为司马迁在史书上对李家人的笔墨,才有后朝世人对李家的惋惜。
“实事求是,司马迁也不算偏袒。”赵德芳道,“赵破奴不也投降过,只是后面发生的误会…”
“这还不算?”赵匡美爵的这要不算就没有算的。
【因为司马迁的求情,汉武帝刘彻直接处罚了司马迁,给他处以宫刑。
因为司马迁没银子来免罪,最后接受了刑法……】
听此,李广打心底觉的对不起司马迁,他为何要给那个畜生求情,他根本不配!
在李广心里,就算死也不能投降!
【但是汉武帝刘彻最后还是想明白了,他也意识到李陵的投降是迫于无奈。
于是在公元前97年,汉武帝刘彻再次对匈奴发动战争,并且嘱咐公孙傲趁此机会把李陵给接回来。】
公孙傲抬头,他没想到都到了公元前97年了,自己仍旧是“中流砥柱”,果真大汉无人。
“接他回来作甚,让他死在匈奴,我李家没有叛国贼。”李广道,显然此时的李广还是没接受李陵投降之事。
【咱们先说说公元前97年的这场汉匈大战,此次还是由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帅,率领六万骑兵和七万步卒,总共十三万大军。
而匈奴一方有十万大军,李广利眼看双方势力不分上下,刚和匈奴大军碰头后他就撤退了。
此战说不上败了,算的上平手。】
平?汉武帝刘彻对于平手二字有了新的认知,如何把临阵脱逃解释的如此委婉。
第359章
【因为李广利大败, 公孙傲因此也没有机会接李陵回来,并且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孙傲不仅没把李陵接回来,还产生了一个误会。】
【路人甲】:公孙傲除了跟着卫青能打胜仗外, 怎么跟谁都不行。
见天幕神迹对自己的评价, 公孙熬自我反省起来, 那肯定是自己的能力不行……
李广看公孙熬的神情, 以为他在为没把李陵接回来自责,于是开口安慰公孙傲, “公孙将军不必自责,那个孽障不配让你自责,投降匈奴,他该死!”‘
李广越想越气,他李家怎么出来这么个玩意!
【咱们来详细说说这个误会, 归来的公孙傲说他们抓到了一个匈奴俘虏, 那个俘虏说李陵帮助匈奴单于训练匈奴大军。】
【李广】:这个畜生!!!
李广跪下, “陛下, 臣立马回去杀了这个畜生!”
“不都说是误会,且听听。”汉武帝刘彻道。
虽然李陵投降匈奴, 但是他的确能打, 汉武帝刘彻不会因为没发生的事情就错过一员猛将。
【但事实上训练匈奴大军的并不是李陵, 而是和李陵同一时间投降的李绪。
之前李陵只能算被匈奴俘虏, 如今却坐实了投降之事。
在汉朝投降和俘虏在刑法上是有本质的区别, 被俘虏是出于无奈。
像李广还有赵破奴都被俘虏过,等他们逃回汉朝后虽有惩罚, 但后期仍旧被汉武帝重用。
但是投降的人可没有这个待遇,就这么说吧, 一人投降全家升天。】
*
宋
“到底是不是误会那可不好说。”赵匡美对此持怀疑态度,要李陵当真忠贞报国,之前就该死在战场上。
可他投降匈奴,就说明他并不是那么想死。
【由于李陵的投降,李家满门遭殃,在汉朝投降和谋反一样,是要灭门的。
于是按照法律,汉武帝刘彻灭了李陵满门,正因为这件事情有许多人说汉武帝凉薄。
但是从汉朝的法律看,李陵的确是投降了,并且后来也娶了匈奴公主。
当然,有人说正是因为汉武帝刘彻灭了李陵全家,他才心灰意冷的投降匈奴。】
乐瑶也不知该如何讲述李陵这个人物,说倒霉他是真的倒霉,但是说叛国他也是真的叛国。
“这个畜生!”李广再也听不下去,直接气的晕了过去。
汉武帝刘彻开始纠结要不要用李陵这个人,从这些事情的表现来看,即便是误会,但李陵终究是彻彻底底的背叛了大汉。
【说道李陵,咱们就不得不提苏武,同样是被匈奴俘虏,但是苏武宁死不降。
匈奴单于为了让他投降,断他水粮,可即便喝雪水吃草根他也不肯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