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04章(2 / 2)

处置外头那些大儒、查抄书院,这种操作,寻常皇帝谁敢干?

先不说官府这么乱来,会不会引起群愤,叫广大学子闹事。就说地方官好多都是从书院出来的,或者拜师大儒,他们就不会乖乖听话。

奈何朝廷派去主事的不是文臣。

都知道文臣是一丘之貉了,还把事情分派给文臣干,那是傻子的行为。武将和这些文臣可不是一家的,他们又和文臣素有旧怨,叫他们去绝对能把事情办妥。

朝臣原先很想知道当今陛下心里怎么想的,得罪天下读书人对他有什么好处,以后朝廷不想运行了吗?

现在他们知道了,不是陛下头铁,一切都是六皇子的意思。反正挨骂的也是新帝这个顶在前头的靶子,他六皇子又没挨骂,他当然无所谓了。

借新帝的手清洗文官集团,回头文官要报复也是报复新帝。万一新帝真的被阴谋手段害了,六皇子也能自己接手皇位,光明正大地享受新帝折腾出的成果。

奸诈!太奸诈了!

众人并不知道,虽然收拾文人集团的这个主意确实有扶苏参与,但也确实是陛下自己的想法。

陛下一向如此头铁。

谁也不能胁迫始皇帝陛下,谁挡路谁死。一群连兵都没有的文弱书生,还敢跟他叫板,大秦以前可是连手握私兵的旧贵族也是说砍就砍的。

文人除了能耍点嘴皮子功夫,还能对他的统治有什么威胁吗?抹黑他的名声?暴君谁在乎名声?

不过砍人一时爽,事后多地爆发了抗议。

可惜文人学子还能怎么抗议呢?

无非是聚众讨伐,游行示众。

如果朝廷再这么下去,他们绝不妥协。这科举,不考也罢。

这可太好了!

陛下回头就颁布了新的科举考纲,说经史子集于治国无益,以后四书五经除却《春秋》这部史书之外,其他的酌情减少内容。

接着大刀阔斧地改革,往考纲里塞了各种史书律令。以前太子设置过类似法考的题目,考验学子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陛下觉得很好。

学子们:???

你把考纲换了,我们寒窗苦读这么多年,白读了?

陛下:不是你们自己说不考了?

既然这群人放弃了科考,那不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改变考纲。

旧学子不考了,所以旧考纲没了用处。以后要参加考试的都是新学子,既然是新学子,那就是还没怎么进学的,考纲换了也没什么影响。

这就是耍无赖。

但不考的威胁是他们自己放的,始皇帝陛下一副“你敢说朕就敢信”的架势,现在轮到学子们骑虎难下了。

这种时候,你以为学子们会同仇敌忾声讨朝廷吗?错了,学子反而会内讧。

因为朝廷是他们无法抗衡的存在,自以为声势滔天的时候,他们会和朝廷杠上。可一旦察觉到对方难以撼动,很多人就会选择调转枪头,埋怨起第一个带头闹事的人。

于是学子很快分化成了不同团体,有的继续在不满朝廷,但更多的却是在不满那些叫嚣“朝堂再这样我们就不考了”的家伙。

——你不考是你自己的决定,不要带上我们。现在你说不考,朝堂就当真不让你考了,你是高兴了,我们呢?我们想考的怎么办?

这部分学子倒也不一定之前就跟着前一批人叫嚣着不考了,可能只是沉默的大多数。既不在乎朝廷怎么收拾那些文官,也不在乎文官拥趸的反弹,他们是真心打算继续考自己的。

可是现在,朝堂直接一杆子打死。他们拿朝廷没办法,就只能发泄在闹事的学子身上了。

分化敌人,一向是始皇帝陛下和太子最为擅长的事情。永远不要让你的敌人团结起来,否则头疼的只会是你自己。

先前儒生们团结一致,是为了整个文官群体的利益。

新帝看起来想打压文官,他们不得不站出来反抗,逼迫皇帝放弃这个计划。可在集体利益之外,还有他们的个人利益,也是不得不考虑的。

如果大势已去,自然会有更多的人背叛集体。

——文官被打压的情况已经成为了现实,改变不得,那就抱歉了,别怪我踩着别人出头。

因为蛋糕就那么多,自己不多抢几块,以后挨饿的就是自己。本来朝廷提供的好处就在变少,还不赶紧抢,分到自己手里的只会越发稀薄。

一切都在父子俩的掌握之中。

他们敢动手,就不怕下头人反抗。这点小声浪,在经历过灭六国的父子俩眼里根本不算什么。

一群只能动嘴皮子的文人,造反三年都成不了气候,无需在意。

宋朝之前的许多皇帝受掣肘,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敌人世家、诸侯手里有兵权。一个搞不好就是实打实的战乱,自己要被赶下台,或者辛辛苦苦打的天下又被乱军糟蹋得一团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