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的喧嚣仿佛还在昨日,星城却已悄然换上了夏日的盛装。
对于陈敬和张晓敏而言,这个夏天意味着从校园到社会的蜕变,以及一段关系的全新开始。
毕业典礼那晚,在漫天飞舞的学位帽和依依惜别的氛围中,陈敬终于握住了张晓敏的手,没有华丽的告白,只有一句简单却郑重的话:“晓敏,以后的日子,咱俩搭个伴儿,一起在星城闯,行不?”
张晓敏看着他被月色柔化的侧脸,看着他眼中熟悉的、却比往日更深沉的光芒,那些一起长大的画面在脑中飞速掠过。
她反手用力回握住他,扬起一如往常的灿烂笑容。
“行啊,不过陈敬同志,以后可得继续好好表现。”
就这样,他们关系的转变,发生在离开象牙塔的门槛上,自然而平静,如同星城夏日傍晚吹过的风。
(一)第一间出租屋
两人都在星城找到了工作。
陈敬进了市南的一所重点中学当体育老师,兼校篮球队教练。
张晓敏则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一家颇具规模的本地广告公司,从策划助理做起。
他们的第一个“家”,是离两人单位折中位置的一个老小区里的一室一厅。
房子不大,有些陈旧,但阳光很好。
搬进去的第一天,两人看着空荡荡的客厅和堆满的行李箱,相视一笑,充满了亲手构建一个小天地的兴奋。
“这面墙以后挂我们的照片!”张晓敏指着沙发后的白墙规划。
“阳台我包了,给你种点花花草草。”
陈敬挽起袖子,开始组装网上淘来的简易书架。
购置家居用品时,才发现默契了二十年的两个人,审美居然有天壤之别。
张晓敏喜欢北欧简约风,陈敬却觉得原木色系“冷冰冰”,偏爱美式粗犷感。
“这个沙发明明很舒服!”
陈敬试图争取一张看起来能吞下整个人的大沙发。
“不行!太占地方了,而且丑!”张晓敏坚决反对,拖着他去看一款线条利落的布艺沙发。
最终,沙发选了张晓敏看中的款式,但陈敬赢得了一张符合他“人体工学”的豪华电脑椅。
茶几是张晓敏挑的,电视柜则带了点陈敬喜欢的工业风元素。
风格混搭,磕磕绊绊,却处处透着两人共同生活的痕迹。
当第一个周末,他们终于收拾停当,一起挤在那张不算太大的新沙发上,分享着一包薯片看电影时,那种“我们在一起生活”的实感,才真真切切地落到了心里。
(二)职场的初体验
工作的新鲜感很快被现实的压力取代。
张晓敏的广告公司节奏快、要求高。
她常常加班到深夜,对着电脑一遍遍修改方案,被客户反复无常的需求折磨得焦头烂额。
最初的新奇被疲惫取代,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
一天晚上,她又因为一个紧急项目加班到十点多,拖着灌铅般的双腿走出办公楼时,发现陈敬竟然等在外面,手里拎着保温桶。
“你怎么来了?不是说明天要带早训?”张晓敏惊讶地问。
“猜你就没好好吃饭。”
陈敬把保温桶递给她,里面是他炖的玉米排骨汤。
“训练完睡一觉就行,走吧,回家。”
回家的公交车上,张晓敏靠着陈敬的肩膀,喝着温热的汤,看着窗外流转的灯火,突然就觉得那些委屈和疲惫好像也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陈敬的工作相对规律,但挑战同样不少。
他带的校队里有几个调皮捣蛋的体育生,文化课成绩拖后腿,训练还爱偷懒。
他既要当严师,又要学着做人生导师,煞费苦心。
有一次,一个队员因为打架被教务处批评,梗着脖子不服管。
陈敬没急着发火,而是周末把他叫出来,打了场球,又请他去吃烧烤。
几瓶汽水下肚,男孩才吐露是因为家里父母吵架心情不好。
陈敬回家跟张晓敏念叨这事,眉头紧锁。
“你说现在这孩子,心思都重。”
张晓敏一边给他揉着白天训练拉伤的肩膀,一边笑:“可以啊陈老师,都会走心路线了。”
他们成了彼此最忠实的听众和最温暖的港湾。
在对方遭遇职场挫折时给予鼓励,在取得小小进步时毫不吝啬地夸奖。
社会的棱角初露锋芒,但他们因为拥有彼此,而多了几分面对的勇气。
(三)朋友的聚散
许薇和林砚去了上海发展,王哲也留在了星城创业,但大家各自忙碌,聚会的机会变得珍贵。
每次许薇和林砚回星城,就成了四人的固定聚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