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珲德不敢再招惹起义军,就想在周围掳掠一番,补充兵丁和口粮,却不想起义军飞速向外扩展。
虽然没办法做到人人有枪,但知道后方有救命的好药,有震天的大炮,还有儿女爹娘,有吃饱穿暖的好日子,起义军们个个悍勇,压着巴珲德的残部打。
巴珲德除了给起义军再添一波在百姓心里的好感度,就只能灰溜溜的投奔盛京去了。
接到圣旨的盛京将军费扬古和暂且滞留在盛京的李煦一道等待着朝廷大军的支援,同时也将巴珲德交给了朝廷派来的人,押送回了后方。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觉得短时间内起义军不可能再向外进攻,刚刚攻下一座大型的城池,起义军后续的扩张速度必然有限,管理这一座城市也必然会牵扯其大部分精力。
尤其是费扬古,他年纪不轻了,更是想求稳,吉林城陷落之快,巴珲德败逃之惨,不管是巴珲德轻敌,还是起义军太过强大,他都不想出兵去试探。
盛京作为留都,地位尊崇,但守军兵力,装备与吉林相差无几,甚至因为承平日久而更为疏于战阵。
巴珲德当初带走的五千余人已经算是他麾下所有能抽调的主力,其惨败意味着短期内在整个吉林辖区,朝廷已无可用之兵,费扬古需要优先确保盛京的安全,而不是贸然进攻,不然万一他也步了巴珲德后尘,那该如何是好?
李煦作为康熙密使,也更倾向于将情况彻底查明并集结绝对优势力量后再行动,以免打草惊蛇或再次损兵折将,导致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所以,最好的策略便是暂时围而不攻,仅做监视,等待朝廷大军,抵达后,再以泰山压顶之势进行四面合围,以求万全必胜。
但他们低估了殷灵毓及其手下起义军的组织与动员能力,低估了真正的民心所向,究竟能够爆发出怎样的力量。
康熙五十二年七月末。
起义军浩浩荡荡,剑指黑龙江。
万谦,戴梓等人留下守城,殷灵毓带施春艳等人带兵出征。
而此时的起义军,真的足有万人了。
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难以置信。
他认为,起义军多为乌合之众,据城而守尚可,主动远征黑龙江,天寒地远,补给线长,简直是自寻死路。
因此,他最初的策略是固守要点,严阵以待,命令各地旗营,屯堡收缩兵力,加固城防,同时向朝廷紧急求援,并催促索伦兵加快集结。
萨布素知道麾下八旗和绿营兵战力存疑,因此更倚重来自大兴安岭的那些索伦兵,比如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部族,命其侦察敌情,截断起义军粮道,
同时,萨布素还下令焚烧起义军可能途径地区的粮草,将百姓迁入城中或后方,试图拉长起义军补给线,使其不战自溃。
这些应对称得上是非常及时的,正确的,任谁来也觉得,常规,缜密,严谨。
但面对一支不缺粮草和日用补给的起义军来说,就显得尤为无用。
因为殷灵毓根本就不需要粮道。
不仅不需要,还能无限制的拿出大把米面,盐糖,棉布,低价出售给百姓。
且治军极严,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所到之处,开仓放粮,废除苛捐杂税,审判民愤极大的官吏恶霸。
起义军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迅速赢得了无数底层民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