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相视一笑,周围的人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心中不禁感叹,这世间,唯有情深,才能如此默契。
就在这时,林诗雅的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她微微侧头,似有所感,却又什么都没说,只轻轻吐出一句,“我们走吧。”
陈学士眼见林诗雅在太学shezhan群儒,竟将那些老顽固说得哑口无言,心中愤懑不已。
他冷哼一声,拂袖而去,心中却酝酿着新的计策。
他知道,单凭太学那些迂腐之辈,难以撼动林诗雅的地位,必须联合更广泛的势力。
于是,陈学士连夜拜访城中几位德高望重的文人,这些人和他一样,对林诗雅的文化复兴计划,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交流部分,深恶痛绝。
他们认为,过多的文化交流会导致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侵蚀,最终失去其独特性。
“诸位,林诗雅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长此以往,我大兴国的文化将不复存在!”陈学士声嘶力竭地控诉着,他痛心疾首地捶着桌子,“我们必须阻止她!”
几名老学究被他煽动起来,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他们决定在第二天的文人集会上,公开批评林诗雅的文化复兴计划。
消息传到林诗雅耳中,她并没有慌乱,反而握紧了拳头,眼中燃烧着熊熊斗志。
“很好,既然你们要战,那便战!”
第二日,文人集会如期举行。
气氛异常紧张,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
林诗雅带着钱公子和周文人一同前来。
钱公子是新兴文化的代表,他年轻有为,思想激进;周文人则是传统文化的拥护者,但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陈学士率先发难,他慷慨激昂地陈述了文化交流的弊端,将外来文化描述成洪水猛兽,试图激起众人的恐惧。
一些守旧文人纷纷附和,一时间,批评声不绝于耳。
钱公子见状,站了出来,他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述了新兴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收获,以及外来文化带来的创新和活力。
他的发言引起了不少文人的共鸣,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人开始倾向于支持林诗雅。
接着,周文人出场,他以渊博的学识和雄辩的口才,阐述了传统文化在交流中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自身。
他的发言,让许多人茅塞顿开,明白了文化交流并非是单向的输入,也可以是双向的输出。
最后,林诗雅缓缓站起身,她环视四周,目光坚定而有力。
她总结了文化交流对整体文化复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以确保文化交流在有序和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她的发言,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让人信服。
集会的气氛发生了转变,许多文人改变了之前的看法,守旧势力的批评声逐渐减弱,最终消失殆尽。
林诗雅在文人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她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集会结束后,林诗雅与慕容复并肩而行。
她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看向慕容复,“你觉得,这场胜利,能持续多久?”
林诗雅乘胜追击,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太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将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普及到各个地方的学堂,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个计划得到了朝廷中一些开明官员的支持,也引起了民间广泛的关注。
一时间,文化复兴计划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人们对新的教育充满了期待。
站在太学的广场上,林诗雅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他们热烈的讨论,心中充满了自豪。
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映照出她坚毅而自信的神情。
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新的空气,夹杂着人们兴奋的交谈声,仿佛一首充满希望的交响曲。
她感到一阵暖流涌上心头,这是一种成就感,更是一种责任感。
她仿佛看到了未来,一个文化繁荣,教育昌盛的未来。
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用新式的教材汲取知识,在开明的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探索,勇敢地创新。
她仿佛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充满了活力。
她仿佛感受到了孩子们求知的渴望,热情洋溢,充满了希望。
然而,就在这欢欣鼓舞的时刻,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这美好的景象。
一个礼部的官员匆匆赶来,脸色凝重,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他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文化复兴计划在资源分配上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官员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拒绝执行计划。
林诗雅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她感觉到一丝不安,仿佛有一块乌云遮蔽了阳光,空气也变得沉闷起来。
周围的人也感受到了这股紧张的气氛,他们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担忧和疑惑。
“大人,这……”钱公子欲言又止,他的脸上充满了焦虑。
林诗雅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
“我知道了,”她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带我去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