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蒙制蒙!
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去世,一时间群龙无首。
加之近些年隆庆帝的互市举措,以及恩威并施的手段,使得不少蒙古小部落纷纷倒向大明,希望可以得到大明的庇护,在这个气候越发恶劣的时代存活下去。
正德帝将土默特地区的蒙古诸部大半都收编在册。
创立三名抚蒙指挥使,设三卫,每卫五千七百名轻骑兵。
这些彻底归附于大明的部落,将会得到不同的互市价格。而粮食的供应数量也大大提升。
这三卫的职责一是拱卫大明边疆,监视其他部落及后金。二是负责替大明牧养牲畜。
正德帝还下敕降恩典,准许所有蒙古部落贵族中适龄男子入京学习。
并在土默特地区设立学府,重金聘请有学之士,愿意教化苍生的大贤过去开山门。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如今大明的绝对实力之下,以及吕宋、缅甸等地逐年变多的粮食输入量才能实现的。
而且工部联手户部试验数年的番薯、土豆两种新粮,已经开始在北方局部地区配合其他粮食轮种试种。
该踩的雷户部工部都踩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把注意事项交给百姓。
这两种玩意做军粮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只有在特定的保存条件下才能达到一年的保质期。
保质期方面和小麦、稻子、豆子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但这俩玩意不挑地,耐旱,产量还高。
这两样东西正德帝也吃过不少,一开始觉得新鲜,美味。但吃多了就会开始反酸水,反胃。
需要隔好一段时间,才会渐渐消除副作用。
但些许缺点,在便宜耐旱产量高优点之下,不值一提。
这两种粮食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抵抗北方灾荒,保住百姓的小命。要什么自行车!
而且这两种食物都是可以生吃的,对于底层百姓来说,简直不要太友好。连柴火的钱都省了。
红薯和土豆的不同做法和吃法也都被开发了出来。
比如制作粉条、晒干等等,都可以加长保存的时间。(粉条传说是孙膑发明的,最早明确的文字记载是齐民要术,只不过以前大多是绿豆粉。)
只要等后续第一批推广完成,朝廷对于北方赈灾的压力又可以小不少。
所以现在的正德帝对于西藏准噶尔这几个地方动静非但不害怕,甚至有些跃跃欲试。
自己这边好不容易发育满级了,怎么着也得找两个沙包练练手不是!
只要对方敢动手,正德帝就有自信三七开!!
三个月,对方过头七!
除了西藏因为地理原因,想要收拾他们可能要费些功夫。剩下的准噶尔、叶尔羌,还有被赶到瀚海的旧元庭,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饭后甜点,餐前小菜罢了。
只要一想到大明在自己的手上要打的四海尽臣,正德帝便觉得一阵心跳加速,热血沸腾。
果然,老朱家骨子里纯战士基因。没有一个不好战的。哪怕是看起来有文帝、明帝之资的正德帝也是如此。
正德帝放下手中的毛笔,踱步到窗边,越过深红色的宫墙看向天空中的明月,感慨道:“又是一年团圆节将近。也不知道景瑜在湖广那边情况怎么样了,能不能适应那里的条件。
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怎么连封折子都没递回来。王大伴。”
“奴才在。”
“这几天有景瑜的折子递回来吗?”
王承恩躬身无奈的道:“陛下,湖广旅途遥远,以薛大人的性格,到了地方还要勘察情况,将一切调查清楚后才会上折子给陛下呢,哪会这么快啊。”
正德帝摸着胡须一笑:“也罢,确实是朕着急了。
王大伴,你也注意些,一有景瑜的折子,无需内阁查阅,直接送到朕这里来。”
“奴才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