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嘴上是说自己成为千古罪人,可字里行间哪句话不是在说李祐? 房玄龄眼珠子一转,笑呵呵说道:“陛下,此言差矣!” 李世民一下就支棱了起来,本来还半躺着,现在都要站起来了。 房玄龄,你学魏征是吧? 房玄龄看着文武百官,笑呵呵说道:“这国本是什么?” “大唐的国本乃是百姓!” “粮食这种东西,我听齐王殿下说过,但凡司农监的人想想办法,产量提高了,也就不怕大唐存粮不够了。” 司农监刘查礼直接跳了出来,老头子一脸白胡子,指着房玄龄破口大骂:“你个夯货,这五谷丰登乃是天定,产量几何,乃是命数。” “齐王妄图颠覆国本,还口口声声指责我司农监,简直一派胡言!” 房玄龄也不着急,悠悠说道:“陛下,臣在齐州的时候,非常忙碌,日夜不休也是常有的事情。” 说话之间房玄龄脸不红气不喘。 对,你们说我在齐州享受,谁能作证? “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去那些百姓农田之中查看。” “他们都有了新的农具,新的耕种之法,跟大唐记载的所有耕种之法都不一样。” “农民从三四月开始播种,到了六七月就有了收成,一亩地的产量足足翻了两番。” “这是天意吗?还是命数呢?” “这耕种之法,就是齐王李祐提出来的!” 房玄龄掷地有声。 朝堂,鸦雀无声。 李世民又惊又喜,又有些难受。 惊喜的是,一亩地产量竟然变成了原先的三倍,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这种法子只要推行天下,用不了多久,整个大唐的土地,都会丰收。 丰收,好多年没有这个感觉了。 前隋的粮食快用完了,如果过两年,再来个什么旱灾水灾蝗灾,怕是挺不住了。 但,这法子竟然又是李祐搞出来的? 咋感觉怪怪的。 司农监的官员不说话了。 此时,另外一个官员跳了出来,看着房玄龄,他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房相,按照你所说,百姓的地位还不如商贾?” “自大唐建国以来,农为根本,重中之重,所以有赋税。” “地位可见一斑。” 房玄龄笑了笑,摸着胡子:“臭,臭不可闻!” “老夫一看到你撅屁股,就知道你要放什么屁了。” 这话粗俗,直接将那人的嘴巴比作屁股。 言下之意,你在放屁。 “重视百姓,就用重税,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没看到那么多的百姓交不起税,每年都要参加朝廷的徭役。” “我敢说,如果百姓种地没有税,粮食都能留下,朝廷每年花钱买粮食,存起来,百姓依旧有粮食吃,朝廷也少不了多少钱。” 房玄龄虽然有局限性,但开口就是李祐那一套。 在齐州许久,房玄龄也明白了李祐的计划了。 百姓得有钱了,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日日夜夜为了明天能不能吃饱饭发愁,这样的百姓,你指望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智慧? 这话一出,满朝惊叹。 没有人敢说这样的话。 也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 李世民错愕良久,这大逆不道之言,竟然从房玄龄嘴巴说出? 看样子,房相不像是这样的人啊? 房玄龄没有尴尬,而是淡定看着李世民:“陛下,民为水,均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也要有源头活水啊。” “百姓养不起孩子,吃不饱饭,活水何来?” “至于钱的问题,大唐如果广开商路,大开贸易之门,不光能赚钱,还能让民间工匠技艺更加精湛,百家争鸣,那时候,钱动了起来,国库的钱自然也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