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年已领悟,尤其是苏渝在“只”字上加重语气,意在说明,唯有无力支付者方能免费。
苏渝的那一瞥,让王启年明白,作为掌柜,他的任务是寻找方法,从非免费群体中获取收益,确保医馆盈利。
比如,如何准确区分哪些人是真正无力承担费用的。
此事颇为明了,京都城不算广阔,多数人均有相识之缘。
加之他多年来穿梭于市井与鉴察院之间,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物,阅人自有一套。
辨识个人,于他而言,易如反掌。
譬如那些寻常百姓,虽不至于无钱医治,但选择却也多样。
对他们,可适当减免诊金。
再者,利用医馆之力,为贫寒之民提供免费诊疗。
此举既可为医馆树立乐善好施、医者慈悲之形象,此等美名,亦将反哺于医馆本身。
无疑,这将增进普通民众对医馆的好感与信赖。
又如,六岁医女坐诊,此乃一大亮点。
一旦那些免费诊疗的患者验证了若若的医术,众人便不再质疑孩童行医的能力。
转而会惊叹于六岁孩童竟能悬壶济世。
世间万物,物以稀为贵,人亦同理。
以王启年在京都多年的阅历来看,定不乏那些头脑简单、钱财丰厚之人,或是心怀猎奇之念的人。
他们渴望请这位神童医女为其诊治。
对此类人,诊金定要极高,高到令人咋舌。
身份越是尊贵,诊金越是高昂。
他们可能为了一块寻常不过的石头,或是一件极丑却稀有的衣物而慷慨解囊,更何况是一位六岁便能治病救人的医女呢?
更甚者,若真有贵人愿以天价请医女看病,其他人定会心生攀比。
谁能请得起,便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请不起的,自然算不上尊贵。
而花费越多者,身份愈发显赫。
不久,请医馆的小医女看病,将成为贵人圈中的一种新风尚。
王启年遂将这一番想法和盘托出。
苏渝点头微笑,“嗯,甚好。”
“贫者免费,贵者加倍。”如此,名利皆可兼得。
王启年稍作思索,片刻迟疑后问道:“要将此作为医馆的招牌吗?挂横幅的那种?”
苏渝摇头,几欲失笑,“此事大家心知肚明便好。”
“要打出的招牌是,六岁小神医。”王启年大笑起来。
“妙哉。”
“苏兄高见。”
笵思哲与若若闻言,皆目瞪口呆。
还能有此等操作?
笵思哲的神色已从震惊转为疑惑,再到焦急,最后化作激动。
这医馆,听起来太过酷炫!
所行之事,皆是前所未闻。
六岁小医女行医救人!
有人看病分文不取,有人看病则需天价!
若若则心生忧虑。
如此不平等的规矩,定会招致非议,尤其是来自京中权贵们的白眼。
但苏渝与王启年对此毫不在意。
看病一事,非强人所难。
亦无人强迫他们前来花钱。
完全是两厢情愿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