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日可以为了一个货郎申斥一个净军,但明天,后天,还会有无数个货郎,在无数个他看不见的地方,被无数个净军、官差、豪奴欺压。
个体的仁慈,无法改变整个体系的沉疴。
他极目远眺,视线扫过,心中却满是失望。
这京城的街道,就像这大明的江山,表面上看起来依旧繁华,底下却处处溃烂。
上一次入宫哭临,已是傍晚时分,又坐在肩舆之中,一路颠簸下对这大明京城几乎没有印象。
此刻放眼望去,道路两旁偶尔有几座建筑鳞次栉比,豪华异常,但更多的不过是低矮破旧的小民房罢了。
而路面的情况更是糟糕得令人发指。
虽然经过了黄土的铺垫,但依然能看出道路原本的崎岖不平。
整条宽阔的街道,只有中间供御驾通过的部分,被垫高了约莫半米,覆盖着新土,显得干净一些。
而道路两旁,则是未经处理的泥泞,黑乎乎的,散发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气味。
突然,朱由检的眉头皱了起来。
他闻到了一股若有若无的粪便味道。
那味道并不浓烈,却仿佛无孔不入,丝丝缕缕地钻进他的鼻腔。
他下意识地四处张望,却找不到气味的来源,感觉就像是弥漫在整个城市的空气背景之中。
就在这时,一阵秋风卷过长街。
“呼——”
漫天的黄沙被卷起,铺天盖地而来。
朱由检躲闪不及,顿时被吹得灰头土脸,连眼睛都有些睁不开了。
他狼狈地用袖子擦了擦脸,心中感到无比荒谬。
就在今日,华夏还可以去嘲笑欧洲城市屎尿齐飞的野蛮。
但仅仅再过一两百年,就轮到西方人站在文明的高地来嘲笑华夏了。
也难怪崇祯末年那场可怕的鼠疫,会如此迅速地摧毁这座帝国的心脏。
这样的环境,简直就是瘟疫的温床,比后世最脏乱差的农村集市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再次环顾四周,道路两旁的店铺门窗紧闭,跪伏的民众一言不发。
他就像戏剧里的大反派一样,所过之处,万籁俱静。
他很清楚,这不是真实的北京城。
真实的北京城,此刻已经被藏了起来。
所有的喧嚣、繁华、肮脏、丑恶、贫穷、腐败……所有真实的一切,都在他到来之前,被牢牢遮住了。
京城街道如此,稍后的校场检阅也是如此。
他所能看见的,只有经过粉饰的太平,和他脚下这条用黄土临时铺就的金光大道。
这大明的皇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瞎子、聋子。
紫禁城虽大,却也是一座最坚固的牢笼,将他与真实的世界彻底隔绝。
而他现在,就是要去拿到能够挣脱这座牢笼的第一份力量。
一份真正属于他,能够让他看到真实、听到真实、改变真实的力量!
此图是清朝实拍图片,和明朝差别不会很大。
这个角度是从安定门城楼往下看的,主角出巡的地方大概就在图像右上角处。
【本章史料】
1.除了大明门往外千步廊,正阳门大街有石板以外,明朝北京此时全是土路——和农村土路差不多。不下雨全是灰尘,一下雨都是泥泞深坑。
2.“街道惟金陵最宽洁,其最秽者无如汴梁,雨后其中多粪壌,泥溅腰腹…若京师虽大不如南京,比之开封似稍胜之”——《万历野获编》
3.“市上多粪秽,五方之人,繁嚣杂处,又多蝇蚋,每至炎暑,儿不聊生”——《五杂组》
4.京城内外,大街小巷,各部院衙门前后,骡马粪随时遍布,一遇雨雪,调成泥糊,臭不可闻,俨然一片大粪——《都门识小录摘录》
5.而恰好也是在这个时间点上,遥远的伦敦人口正在快速攀升,很快从1500的5万人变成1650年的50万人,并催生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而此时的英女王是伊丽莎白一世,为此做了大量的城市卫生政策改革——《16-17世纪伦敦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所以,你们明白为什么这本书的标题是“请大明赴死”吗?主角是来救华夏的,不是来救一个封建王朝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