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都市言情>大明王朝1627> 第13章 原来大明皇帝曾经这么有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原来大明皇帝曾经这么有钱(2 / 2)

“陛下,关于内帑之事,老奴……知晓一二,或可为陛下解惑。”

“讲。”朱由检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是。”王体乾定了定神,组织了一下语言,缓缓说道:

“神宗显皇帝(万历)过世时,内帑尚有近四千万两之巨,可谓充盈。”

他顿了顿,偷偷抬眼看了一下皇帝的神色,才继续道:

“但万历四十八年,因萨尔浒之败,辽东危急,光宗贞皇帝登基,当即发帑九百余万,以作军资。”

“先帝登基之后,又逢辽沈、广宁之败,为重建兵马、修筑城防,再发帑一千余万。”

“此后数年,宫中日常用度、辽事新饷、重修三大殿、三王之国及公主贵妃册封等事……耗费甚巨。”

“故而……故而到了今日,只余下这百余万两了。”

朱由检敏锐地抓住了重点:“万历四十八年和天启元年,短短两年,就为辽东之事发出内帑近两千万两?”

“是。”王体乾的头埋得更低了。

“朝廷接连败仗,城池、兵马都需要重建,钱是应该的。”

朱由检实在心中疑惑,忍不住追问。

“可就算如此,两年将近两千万两内帑,也未免太多了些。如今辽东一年饷额,也不过五百二十万两而已。”

“兵马重建、城池驻守,连同两年间辽饷正税,岂不是说,我大明在辽东,两年就了近三千万两的军费?”

王体乾心中一凛,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

他没料到这位新君,过去在王府闲住,各人相传不过所谓仁厚、纯孝等语。

如今甫一登得宝座,竟然如此明见万里吗?

他低下头,声音艰涩:“陛下圣明。先帝登基后数年……也察觉此事不对,多番追问,然……然终不得其所以然。”

不得其所以然。

朱由检心中冷笑。

好一个“不得其所以然”!

他几乎可以想象,那雪般的银子,是如何从国库流出。

一路经过内使、文臣、小吏、边将之手,层层盘剥,雁过拔毛,最后才落到那些苦弱的军士和民夫手中。

可真到这时,真正落到实处的,又能有几成?八成?还是五成?

靠,不会只有三成吧?

朱由检心中一叹,所谓政以贿成,刑以权枉,实在是晚明官场真实写照。

工事、边事,国朝用度,此二事最耗钱粮,不知养活了多少吸血的蠹虫!

可惜,他穿越的是崇祯,不是天启。

事已至此,又连续崩了两个帝君,根本无从追索,思之无益。

他深吸口气,冷静下来,换了个话题:“那现在,内帑的进项如何?”

从这一章开始要逐步掀开改革的大幕。

改革必定涉及到各种数据。

例如亩产、收入、人口、兵马编额等等。

有些数据我能找到,有些确实找不到,我会说明哪些是推演的,但整体会保证合理、真实。

【本章史料】

1.关于本章中内帑的存量、历年发放金额,参考论文《再论明亡内库存银问题》,《晚明户部的战时财政运作——以己巳之变为中心》。

2.我把泰昌元年~天启七年的内帑发放图做成彩蛋章放在下一章的后面。请特别注意,天启四年由于明实录丢失,所以那一年的金额低得不正常,只有6000两,这不是真的。

【本章推演】

1.关于崇祯登基时内帑数量,一方面参考前面的论文,另一方面根据《崇祯遗录》“熹宗在位七年,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扫地无余”,之语。

2.另一方面崇祯登基后,工部请发100万修天启陵墓,他发不出,只给了50万。又请发欠饷,也没多少,就10万、十几万的,可见真的没多少钱——大家不会以为崇祯像万历一样吝啬吧?

3.直到十月一日,他把阉党抄了,这才有了一笔钱,但也很快就用完了。

4.总之崇祯内帑真的很穷,以致于他拼命问钱到哪里去了。哎,可怜的孩子。你要是生在万历期间,说不定是中兴之主。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