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都市言情>大明王朝1627> 第11章 徒法不足以自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徒法不足以自行(2 / 2)

他紧跟着又继续问道:“那侯先生呢?”

“侯先生是河南人,也被贬官为民,如今……应当是在老家。”小太监答道。

朱由检心中暗道,得,两个内书堂的老师,居然以前都是反阉党的。

他看着这个小太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小太监听到这话,眼中终于抑制不住地迸发出一阵狂喜,但他还是极力克制着,深深地埋下头。

“奴婢,马文科。”

马文科。

朱由检在心中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

毫无印象……

“嗯,朕记下了。”

朱由检淡淡地说了一句,便放下了帘子,闭上了眼睛。

马文科听到这句话,顿时憋得满脸通红,却不敢出声,只是紧紧跟在肩舆边上。

肩舆内,周钰靠在朱由检的肩上,似乎是感受到了他身上传来的安稳气息,居然浅浅地睡着了。

朱由检却毫无睡意。

他的脑中,思绪翻涌。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啊。

在前世,作为一个混迹官场多年的人,他也和许多同僚一样,喜欢聊一聊明史。

但这不过是为了找个话题罢了。

这种阅读,终究是浮光掠影,附庸风雅罢了。

谁又会去那么仔细地,记住每一个小人物的名字和命运呢?

高时明、徐应元、王承恩、曹化淳这些有名的太监他能记得。

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这些他也能记得。

可天下职位成千上万,越是低微的职位越是深刻的影响执行效果。

单靠自己脑子里那点可怜的记忆去找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这又不是三国群英传,找几个智力100的往城池一放,哗啦啦粮食就来了,然后虚空征兵平推就行。

一个偌大的帝国,需要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选拔人才,来约束官员,来保证整个机器的正常运转。

而不是靠皇帝一个人的记忆和喜好。

孟子曰:徒法不足以自行。

再好的法律,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的人出了问题,那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但出问题的人,又何尝不是体制推动的呢?

众人贪,一人不贪,是根本在官场上活不下去的。

他想起魏忠贤的那本账,想起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

那里面的人,是不是中进士的那一刻,也有过为民请命的初心呢?

也不知道自己从信王府带来的那些潜邸元从,在自己即将建立的这套新规则下,最后能剩下几个?

会不会,到头来,这个大明真的就无可救药呢?

朱由检的心中,第一次对未来,产生了一丝不确定。

他要走的路,太难了。

思绪之间,肩舆缓缓停了下来。

“陛下,慈庆宫,到了。”

马文科的声音,从舆外传来。

朱由检睁开眼,眼中的迷茫与思索,瞬间被一片清明所取代。

他扶起身边睡眼惺忪的周钰,理了理她的鬓发,温声道:“长秋,我们到了。”

然后,他率先走下肩舆,抬头看向面前这座宫殿。

慈庆宫,到了。

他的皇嫂,张嫣,就在里面等着他。

【本章史料】

1.侯恪和丁乾学的记录来自明熹宗实录:“命翰林院编修侯恪、简讨丁乾学教习内书堂”。

2.侯恪居然是侯方域的叔叔,我还是查资料才知道的。

3.马文科很不知名,来自《崇祯遗录》:“司礼监太监高时明,同名下李继善、王家栋、马鲸、张行素、马文科、李迁弼、徐养民、郝纯仁、宋辅臣、严弘同焚死。”——这是指1644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时的事情,当时与崇祯同殉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王承恩而已。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