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八日,朝会。 文武百官齐聚朝堂之上。 不得不说,虽于很多文臣眼中,朱高煦嚣张跋扈,行事蛮横且霸道,有时候甚至做出一些不当人之举。 但自从永乐大帝的远征漠北之后,朱高煦监国以来,大明朝政还别说,真在这个他们曾经看不上,看不起的人手中,迎来焕然一新生出蓬勃生机,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新气象。 于朝堂上的大臣来说,虽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纠葛,对于彼此或多或少有着些许敌意和戒备。 不过经朱高煦的手整治之后,让原本喜欢勾心斗角、玩弄权谋阴人的朝堂环境,于不知不觉中变清彻了起来,至少表面上皆是一副和和气气的样子。 做事情的时候,鲜少有人于背后使绊子,故意没事找事为难别人。 原本朝廷规定的休沐日和上朝时间,也慢慢的改变,时间比之以往宽松了不少,可谓是让不少人对此暗地里面赞不绝口,毕竟大家都是人,没人喜欢动不动就开大会,且又没有任何大事发生的情况下开会,更是令人无比反感,能够多休息,小恬多睡睡懒觉,谁又愿意早起做牛马,开废话颇多,无任何营养的会? 当然这还不只是他们最为开心的地方,最令他们拍手称快的,则是随着大明朝廷国库,愈发的充盈起来,虽朱高煦贪官污吏查的够狠,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子,但相对应也是比较理解他们的疾苦,对于他们这些个朝臣的俸禄,在以往的基础上,也是上涨了不少。 不像如同往日那般,拿着低廉的俸禄,干着最累的活,稍微某些家里人口多一些的朝臣,更是连自己一家人每月在某些时候,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也让他们,不用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昧着良心去做些事情,收受一些贿赂。 对于一个给予他们足够的休沐时间,又给他们涨俸禄的人。 就这样的情况,谁又能讨厌的起来? 谁又能不喜欢,一个不喜欢画饼,都直接往他们手里塞饼的上位者呢? 对此。 朝中,原本对朱高煦有着颇多怨言的文臣,不少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心中对于朱高煦曾经固有的形象慢慢的被打破,于朱高煦的印象则是变的越来越好。 殿内。 三三两两聚集的群臣,不时低语聊着家常议论纷纷。 毕竟现在时间尚早,还未真正到上朝时间,主角朱高煦等人也都还没有到,他们这边小声议论拉家常,自然也就不用担心,也不用独担心受到任何惩处。 不多时。 户部尚书夏元吉,神色匆匆的从外大步流星的走了进来。 随着他的入内,致使原本拉着家常聊天的群臣,不少人都下意识闭嘴,连忙与之微微拱手打着招呼。 对于四周传来的打招呼声音,夏元吉阴沉着脸,直接视若无睹压根没放在心上,默默的来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半眯着双眸陷入了沉思,不知在想着些什么。 过了好一会。 六部尚书其他的人,也陆陆续续的到来。 与夏元吉相邻的工部尚书宋礼,见着神色略微有些阴沉的夏元吉,不禁愣了愣,下意识皱了皱眉,像是想到了什么: “夏大人……” “你这是怎么了?” “大早上的,谁又惹你不快了?” “一进门就看见你阴沉着老脸,给人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 说着,说着,宋礼像是想到了什么,面色微微的变了变,小心翼翼的开口道: “不会是因为汉王吧?” “夏大人,我等可是听闻,昨夜汉王急召你去他府邸议事。” “可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夏大人可否告知一二?” 言罢。 他一脸渴望的看了过去,等待着其给他解惑。 毕竟能够提前知道一些事情,对于一会朝堂上所发生的事情,心中可提前做出一些审时度势的衡量,不说于中间能够攥取多少利益,至少可利于不败,不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被打断思绪,夏元吉闻言,很是不岔的瞥了其一眼,沉声道: “老夫无可奉告。” “也没什么好说的,宋大人也不必于老夫这里套话。” “不出意外的话,不多时汉王与太子殿下就会到来,如若宋大人真的有兴趣,可一会直接问他们两人。” “想来以宋大人的身份,只要宋大人开口,汉王和太子殿也一定会告知你。” 话音一落,夏元吉收回了目光闭口不言,选择了闭目养神。 此话。 可谓是把宋礼给怼的够呛,着实也把他给恶心到了。 不过细想一下,貌似自己问的话也确实有些唐突,此事别说夏元吉不言,怕是落在自己身上,自己也一样会这般回答。 想明白此事后。 宋礼也不再在讨没趣,静静的站在一旁,不再多言。 就这般。 过了好一会。 殿门被缓缓推开,听着后方传来的动静,原本还不时低语聊天的群臣,瞬间识趣噤声,低垂着脑袋老老实实的站在一旁。 片刻后。 随着脚步声消失。 众人抬起头,就看见朱高煦与太子爷两人,已然站在了高台上的龙椅两边。 瞧见这一幕,朝臣们不敢有丝毫的犹豫,心神突然一凝,赶忙跪拜下去行了。 见此情形,朱高煦神色淡然的挥了挥手,道: “行了,都起来吧!” “这些所谓的繁文缛节都去掉,咱们直奔主题吧!” 说着,朱高煦托着下巴的右手,捻了捻胡须,环顾了一圈群臣,冷声开口道: “之前倭国贼寇,包藏祸心。” “假借以使团之名,企图乱我大明国都,绑架我大明朝官员,更想与白莲教联手,企图对我大明太孙朱瞻基行刺杀之举,实乃乱我大明国之根本。” “此前封城,全城搜捕之事,诸位大人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吧?” “对于此事,诸位觉得该当如何?” 说罢。 处于高台上的朱高煦和朱高炽两人,一双虎目瞪的溜圆,直勾勾盯着台下的众人。 此言一出。 顷刻间。 整个殿内瞬间一片哗然。 就此事,或多或少朝中大臣也有所耳闻。 知道实乃倭国贼寇,企图在大明国都行不轨之举。 但他们乃是真的做梦都不敢相信,这些个混蛋胆子敢这么大。 做出这等恶事。 这究竟是怎么想的? 真的是不要命了吗? “闭嘴!” “静一静。” “本王是让你们告诉我该如何办!” “而不是,让你们在这里聊天的。” “回答我!” 这话说的。 直接吓的原本议论纷纷的群臣身形一颤,一个个的瞬间闭上了嘴巴。 就这事。 这么大一口锅,他们可背不起,也不敢背啊! “一切全凭王爷,太子殿下主做。” “臣等绝无任何异议。” 对了嘛! 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回答。 早这么回答不就完事了吗? 得到满意的答复,朱高煦、朱高炽和朱高燧三人下意识彼此看了彼此一眼。 随后,朱高炽定了定神,简单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沉声道: “既然诸位让我等作主。” “那好。” “倭国贼寇此举,实乃眼中无我大明,且无视我大明国威,视我大明为无物。” “此举实在是居心叵测,令人愤概。” “对于倭国贼寇行这般违逆之举,我必须以此给予狠狠的还击,将这些给龌龊,只喜欢躲在阴沟里谋算的贼寇给打通,打怕,打的他们跪地求饶,打的他们胆寒,以此展现我大明国威,以此巩固我大明宗主国的威严。” “如若此事,咱们不给予狠狠的还击,不让他们害怕。” “此事一旦传出去” “一旦被周遭的附属国知晓,尔等可以想象一下,周遭的附属国,会如何看待我大明这个宗主国,会不会认为我大明好欺,是否还会奉我大明为主,尊敬、尊崇我大明。” “所以.” “甭管是报复也好,维护我大明威严也罢。” “这一战.势必要打,不仅要打,而且还要狠狠的打,不留一丝的回旋余地,不能够给他们丝毫的喘息机会。” 前面的话还好。 听的让人感觉热血沸腾,让人产生共鸣和愤怒。 不过伴随着朱高炽最后一句话说完,却是犹如在场内所有人热滚滚的心头泼上了一盆冰凉的冷水,直接给大家伙来了一个透心凉,让所有人都不自觉的跟着冷静了下来。 所有人皆是一脸震惊、难以置信的看向神色愤概的太子爷,双眸中闪过一丝惊诧。 不留一丝丝余地? 不给任何喘息的机会? 这话是什么意思,究竟是想要做什么? 怎么的.听这话的意思,难道是企图将倭国贼寇,给彻底亡国灭种吗? 直接上来就打灭国之战? 这么凶残,这么凶狠的吗? 眼前这个,真的还是他们印象中,那个温文尔雅、仁善的太子爷吗?怎么好端端,给人的感觉却是像变了一个样子一般呢? 要说是此言从朱高煦或者朱高燧的口中说出来,朝中的所有大臣,一个个都不会觉得有丝毫意外,毕竟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于众人心中可是出了名的胆大包天,就没两人不敢做的事情,亡国灭种、屠戮降敌的事情又不是没做过。 但他们这些群臣是做梦都没想到,太子朱高炽居然也能够说出、做出这般狠辣的事情来。 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或者说此乃是老朱家血脉传承? 想到这里,所有人的思绪,不禁想到了大明立国之初的太祖朱元璋那个杀神,再到朱标、朱棣. 一时之间所有人看向朱高炽的目光,微微变了变神色在不知不觉中变的凝重起来。 见着台下无人响应,朱高炽瞳孔中双眸眯了眯,面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阴沉了下来,大喝一声道: “怎么的?” “诸卿有异议?” “亦或者有不一样的看法?” 这话问的。 台下的群臣,原本低垂着的脑袋,不由得再往下埋了埋,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亡国灭种啊! 这个可是大事。 其中所牵扯的事情和影响,不可谓不广。 让他们如何能够,一下做出决定? 又如何能够一点影响都不考虑? 此事上,但凡做错一丁点决定,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史书上留名,且还是那种遗臭千年,被世人所唾弃的存在,这对于将名声看的极重的文臣来说,自然是他们最为不想看到的事情。 相较于文臣爱护自己的羽毛,武将那边则没有那么多,那么大的顾虑。 场内上朝的武将,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之后,瞥了一眼站于高台上的朱高煦询问意见,待得到朱高煦的认同之后,一众朝堂上的武将,则在此刻没有任何犹豫,直接站了出来,微微躬身行礼异口同声应承道: “回太子殿下,二位王爷。” “臣等觉得殿下此提议,没有任何问题。” “实乃此才是我们身为天朝、宗主国应有的体现。” “面对挑衅,就该以雷霆手段,狠狠的给予相应的回击。” “倭国贼寇此举,说是挑衅已经算是最为轻的说法了,稍微从重一些的说法,与白莲教勾结、刺杀太孙,按照我大明律例来说,这与造反罪,又有何不同?” “对于造反、勾结反贼,企图颠覆我大明朝堂,让我大明陷入恐慌,天下黎明百姓陷入无尽的战火中。” “这样的违逆之举,按照大明律例,本就该诛九族,将其给杀一个片甲不留。” “所以.” “臣等恳请,彻底剿灭倭国贼寇,以正我大明宗主国国威。” “臣等愿为先锋,愿为朝廷剿灭这些个居心叵测,违逆的倭国贼寇。” “恳请太子殿下,二位王爷恩准。” 说罢。 一众武将单膝跪地,双手抱拳。 顷刻间,一股极为凝结厚重的肃杀之意,于整个太和殿上空的集结,致使场内的温度亦在不知不觉中下降了好几分。 场中另一边还处于愣神的文臣,此时此刻也骤然回过神来,感受着身边传来的冷意,身形不禁下意识打了一个寒颤,同时也有些迷茫。 这什么情况? 武将不是汉王的拥护者吗? 这个时候.怎么一个个马不停蹄的声援太子爷了? 究竟是世道变化的太快,还是他们太过于落伍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