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有钱呀!
代销店每天进出有几百块,我们全家都是营业员,可以人人卖东西。
钱就这样进了我的口袋。
奇怪的是,此刻的我对糖反而没有任何兴趣。
我家代销店有许多糖果,一桶桶,一盆盆,许多,但我碰都不想碰。
我没了吃糖的欲望。
马爸爸曾说,我对钱没有任何兴趣。
其实,没有兴趣的前提是,钱太多了,看见钱就想吐,所以没兴趣。
我估计我的情况差不多,糖太多了,反而感到吐。
但我对钱很有兴趣。
我偷来的钱大部分买书。
很短一段时间,我就有满满二箱书。
此刻,我买的都是小说,不是小人书。
因为我已经识字,对变化莫测的文字有了很大兴趣。
我经常上课偷偷看,下课公开看。
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侧目。
很多人认为我这个人呆头呆脑,蠢得像一头猪,是一个"书呆子"。
当然,也有好的说法。
我记得很清楚,初中老师林达信在一次上课时,上着,上着,忽然停下来,对我说,你以后会成为鲁迅。
说完之后,他又马上摇摇头,否定了这个结论,说,鲁迅不是你这个样子。
尽管林老师否定了这种可能,但我心中还是一阵狂喜。
因为我是跟鲁迅站在同一高度。
我吓了一跳:我可以吗?!
作家是非常伟大的,在我的认知里,这些人从小就,胸怀大志,救国救民。
而我呢?
流着鼻涕,上房揭瓦,调皮捣蛋,天天被母亲打得鬼哭狼嚎。
这样的人能成为作家吗?!
怎么可能?
但是,看多了书,当作家的梦想还是有。
说来难以置信,我读初中时,就开始向各报刊投稿。
我记得的有《随笔》、《读书》、《春风》之类。
经常收到退稿信。
我跟别人不一样。
别人收到退稿信,会难过得想哭。
我收到退稿信,却格外地激动,激动得想笑!
说明有人在看我的稿子。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人看就是最大的成功。
怕就怕石沉大海,渺无音信,不知生死。
可以说,我一边投稿,一边不知疲倦地读书。
参加工作后,我的底气更足了。
因为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钱。
工资发下来,我有一半的钱进了新华书店。
我勤奋地读书与写作,上天终于眷顾到了我。
我非常幸运地进了中国最知名的体育报纸《体坛周报》,成了该报一名编辑。
当时该报办了一张《武林小说报》,我是责编之一。
当年武林小说盛行,我们编辑部收到的各类武打小说有几米厚。
我的责任是从中挑选最优秀的稿子交主编审。
我是一名建筑工人,八十年代的建筑工人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我们的班长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其它一字不识。
我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奇怪的是,我走进编辑部却一点也不慌,而是非常的沉着,融入其中,没有任何胆怯。
因为文字对我来说,就是亲人,天天打交道的亲人。
我非常熟悉,自然胜任此工作。
我记得,我在编《武林小说报》的时候,对一个作家编的故事很不满意,自己动手在校样上改来改去。
报社的吴主编很不满意地说,定稿的小说不要随意改动,你主要把错别字挑出来。
他说的是对的。
当年报纸排版是人工,所有的字体需人工从字盒里挑出来,再人工排板。
你大幅度改动,必然会拆板重排,费时费力,不划算。
再说吧,有些情节可有可无,无伤大局。
其实,书看多了,心里就会有一些比较。
比如一些名著,我买了许多,读下去之后,我发现读得很痛苦。
我非常不喜欢欧式句子,一句好好的话,写得特别的拗口,大段大段沉闷的描述,让人彻底崩溃。
为什么要这样?
为什么不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
国内出版的书,买了十本,有六本完全不可读,三本可读可不读,最多只有一本可以读下去。
看了这些书,我不由士气大振。
这样的书,我也可以写呀,并且可以写得比他们的还好,至少我写的小说不会让读者感到不快。
不论大人小孩,我的小说都可以读下去。
我一直按照这个原则写下去,结果我写的小说人人都说好看。
书毕竟是用来读的,一定要让人从中产生愉悦感,我始终感到这是作家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