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小说>都市言情>八零再婚,隔壁糙汉要上门> 第371章 留守儿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1章 留守儿童(1 / 1)

“先让孩子试试,这种也不是没有先例,”许队长边思索着,边说道,“不过,之前的都是在队里先呆上个把月,先试着练着,最后双方做决定的。” “苹苹,你的意思呢?想去试吗?” 温暖问苹苹。 她和赵烈洲都没有替苹苹做决定。 就像和和美美决定来省城读书,他们也没有替她们做决定一样,赵烈洲和温暖只会事情的利弊了解清楚,给她们分析清楚,至于是不是要去做,要怎么做,他们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孩子们的坚强后盾。 无论孩子们在外面遇到任何风浪,他们随时都能回到父母撑起的温暖港湾。 苹苹认真考虑了几分钟,郑重做下决定,“爸爸,妈妈,我想去试一个月。” 虽然没接触过,所以她信心不足。 可正是因为没接触过,不试一下,就这样放弃,她又觉得不甘心。 说不定,她会因此喜欢上跆拳道呢? “好,那就先试一个月。” 赵烈洲和温暖没意见。 许队长和魏教练的意思是,“时间紧,任务急,而且咱国家在少年组跆拳道方面,一直非常缺人,我们的意思是……” 可能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这要求有点儿不近人情吧? 许队长和魏教练不好意思地拖了一下,才说道,“你们看我们明天上午十点,过来接孩子,可以吗?” “啊?” 温暖着实没有想到,苹苹才刚做完决定,他们即刻就要把孩子接走。 脑子都有点儿反应不过来。 许队长却误会她的意思了,又报了个地址,“或者你们明天上午十点左右,把孩子送过来也行。” 温暖:…… 这也太赶了吧? “许队,魏教练,能缓个几天吗?让孩子回去和家里的老人说一声。” 赵烈洲也以为,至少可以给他们一周,或者是三五天的准备呢。 没想到,居然这么急。 许队长知道苹苹的情况,这次来省城,是送两个姐姐来读书的,打算送完后,就又回去读书的。 “小赵啊,不瞒你说,我都恨不得咱一谈完,就把孩子带回去了,你是不知道啊,咱国家现在特别这些好的苗子,每发现一个,我都恨不能立刻马上给挖队里去啊。” 许队长心里那个着急啊,年年都有那么多国内国外的比赛,可是队里却没人,很多项目每年只空缺着不报。 好不容易发掘到一棵好苗子,他真是分分钟就想给挖回去,马上对苹苹进行训练。 “这两天正好是学校报名的时间,明天把进队试练的手续办完,顺便可以去给孩子办理入学手续,而且咱的训练基地就在省城,你们来省城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来看孩子的。” 军健队收编的成员,普遍偏年轻化,从十几到二十几都有,像十几岁这些孩子,也正是接受学习文化教育最好的时候。 为免耽搁了孩子们的文化教育,军健队还特意跟部里的学校合作,适龄的孩子们可以去学校上课。 日常训练计划,可以根据文化课的课程表来调整安排。 这点,倒让温暖一下子没话说了。 虽然,读书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但是,她还是想让孩子们多读点书,不管怎么样,现在学的读的,以后对她们还是有帮助的。 苹苹被军健队相中,温暖最担心的就是读书的问题。 刚才还没找到契机问,没想到许队长人还挺好,主动提起了。 “那行,我们明天上午十点送孩子过来报道,顺便给她办入学手续。” “孩子的档案,得从原来的学校转过来,你们看一下,这两天能不能让家里人,去原来的学校,帮孩子办理转学手续?” 许队长提醒。 温暖表示,“这两天可能没有人手可以去做这个事情。” 温习和蒋媛媛正在忙着结婚的事情。 李桂香和温铁路,就算能去学校,把苹苹的转手续办理下来,也没办法帮忙给送到省城过来。 这会儿又还没有联网,不是说那边一把转学手续办理出来,这边登录系统一查,就能查到态度更新的。 所以就算能办理出来,也白搭。 许队长猜想也是这样,时间太仓促了,好在他有两手准备,“那行,明天我和你们一起去给孩子办理入学手续。” 转学手续没有转过来之前,就只能他亲自出马,去帮学生办理入学手续才行。 因为,像苹苹这样匆匆忙忙的例子,绝不是单一个例,甚至是经常出现的。 所以他们就和学校提前商量好了,如果遇上这种情况,那就由军健队做担保,先帮忙签字,转校的学生在三个月内,再把转学手续补交上来就行。 “这样方便很多。” 温暖由衷地说道。 “哇!” 刚回到酒店,忍了一路的安安同学,终于忍不住哭起来了,“三姐姐也要留在省城了,那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了,呜呜……都没人陪我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玩了,呜呜……” 之前,和和美美决定要到省城读书,这小妮子也是天天在家里哭。 后来好不容易,自个儿想清楚了,不哭了。 好么,现在又来了苹苹这事儿,小妮子心里太难过了,“以前家里有三个姐姐,现在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呜呜……安安好可怜啊,窝奏是奏是嘛嘛说的……那个……那个留守儿童,太可怜了啊!” 温暖嘴角直抽:…… 她本来也被孩子伤心情绪,给传染了,心情也变得有点低沉起来,听到这里,却忍不住想笑,幸好她忍住了。 “温安安同学,提醒你一句,留守儿童不是这么用的,”为了不让自己笑出声来,温暖只能板着脸,面无表情地说道,“像明珠那样的才是留守儿童。” 随着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青湖村渐渐也出现好些留守家庭。 至少有好十几家以上,家里都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前世,温暖没有亲眼见证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不容易。 特别是留守儿童,从两三岁到七八岁,亲眼目睹这些孩子,因为想父母而哇哇大哭的时候,真的!她都跟着留眼泪。 “就算挣得金山银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期,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后悔?” 那时,温暖还和赵烈洲谈起过这个问题。 作为男人,肩负着养家的重任,赵烈洲比较能理解那些背井离乡,出去务工的人的想法,“后悔可能是短暂的,毕竟养一家老小,比什么都强。” 留在家乡,收入极低,拼死拼活,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 可是孩子读书要钱,亲朋好友有个红白事什么,也要钱,父母身体健康还好,老人要是身体有个毛病,那也是很大一笔支出。 付出同样的劳动,只不过是得背井离乡,却能收获更多的酬劳。 赵烈洲觉得,如果是他,也会选择出去务工,挣更多的钱,养活一家老小。 至于错过孩子的成长,至于每每想起孩子因为想念父母,而嚎啕大哭,想起的当时,肯定是会难过后悔。 可是,最终依旧还是会奔赴现实生活。 毕竟,活得更有质量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他想,等孩子们长大了,会理解父母这么做的原因的。 他的这种想法,也是千千万万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的想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